「六子的一生」

第108章 笔记本

上一页 简介 下一章

第108章 笔记本(5/5)

后葬在哪里,对一个女人来说,几乎就是活着的全部意义。不干净的女人,不能和丈夫合葬,更不能葬进祖坟,因为这会玷污整个家族。可在她们的认知里,被逐出祖坟,就会变成孤魂野鬼。所以,郭六死不瞑目,就是在等这个最终的判决结果。”

“故事传开后,村里的人议论纷纷,说什么的都有。”老师喝了口茶,继续说道,“村里有个读过些书的老人,当时就感叹说:‘对于妇人来说,贞节和孝顺同样重要,所以,碰到贞节和孝顺难以两全的情况,就只有圣贤才能评判了,反正我是不敢随便发表意见的。’你们瞧瞧,这不是典型的精致利己主义者吗?自己不想惹麻烦,就把责任都推给圣贤。”

从郭六的遭遇中,我们也能大致推断出当时饥荒的情况。首先,郭六丈夫走后,她靠做女红能在短时间内养活三口人,这说明饥荒的程度可能没有想象中那么严重;其次,乡里还有男人用财物来诱惑她,这就表明饥荒并没有波及到每一个人;再者,郭六卖身赚的钱,除了养活家人,还能买一个女孩,这也说明,当时还是有一些人生活富足,饱暖思淫欲,而且货币还能买到粮食,饥荒真的不算特别严重。

可问题来了,既然饥荒不算太严重,为什么还会发生这样的人伦惨剧呢?明明村里储备了一些救灾的粮食,只要村长在饥荒来临时开仓放粮,村民们哪怕只能喝上一碗粥,也不至于落到这般田地。那么,如果有救灾粮,这些粮食究竟去哪儿了?如果村长不开仓放粮,往年收的那些储备粮又去了哪里?

面对这两个尖锐的质问,郭六公婆那句“此我家事,官不必与闻也”,看似维护了自家的尊严,实则是典型的顺民话语,客观上帮村长推卸了责任。给郭六什么样的名分,或许可以算是家事,但造成这一伦理悲剧的根源,村长绝对难辞其咎。丰收的时候,百姓们辛苦劳作,把粮食缴纳给村里;灾荒年,村里理所当然有义务开仓赈灾。所以,村长的不作为,或者贪污克扣救灾粮,就是在把人往绝路上逼,就是在逼良为娼。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存书签

相关推荐

六子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