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累积经验(9/24)
传递过程中存在量子隧穿现象。这种量子隧穿现象似乎与神经脉冲的产生和传递时机有着微妙的关联,进而可能影响人类对时间的感知和意识的形成。
进一步的研究表明,大脑中的神经递质在量子层面也呈现出特殊的行为。例如,神经递质分子在突触间隙的扩散和结合过程并非完全遵循经典物理学规律,而是受到量子涨落的影响。这种量子涨落可能导致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的概率在微观时间尺度上发生波动,从而为意识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和随机性提供了一种可能的量子解释。
林宇提出假设:人类意识或许是大脑中大量量子态相互作用并与宇宙时间线同步演化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量子态的相干性和纠缠性在维持意识的连续性和整体性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为了验证这一假设,团队开展了一系列量子脑动力学模拟实验。
他们构建了一个基于量子场论的大脑模型,将大脑中的神经元、神经递质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抽象为量子场和量子相互作用算符。通过模拟大脑在不同认知任务和情绪状态下的量子场演化,他们发现量子态的相干长度和纠缠程度确实与意识的活跃度和稳定性密切相关。当大脑处于高度专注或深度冥想状态时,量子态的相干性和纠缠性增强,时间线的主观感知变得更加流畅和稳定;而在睡眠或昏迷状态下,量子态的相干性和纠缠性减弱,时间线的感知变得模糊或中断。
在研究宇宙时间线的宏观结构时,林宇团队将目光投向了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形成与演化。他们认为,宇宙中的星系团、超星系团以及大尺度纤维状结构的分布和演化可能与量子态在宇宙时间线中的传播和相变密切相关。
通过对大规模星系巡天数据的分析,他们发现星系团的分布呈现出一种分形结构,这种分形结构在不同尺度上具有自相似性。林宇推测,这种分形结构可能是量子信息在宇宙时间线中传播和扩散的一种宏观表现形式。量子态物质在宇宙早期的微小涨落通过量子信息的传递和放大,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宇宙大尺度结构的分形图案。
为了验证这一推测,团队开发了一种基于量子信息论的宇宙结构模拟算法。该算法将宇宙视为一个巨大的量子信息网络,其中每个星系团或天体结构都作为一个量子节点,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