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给这笔钱找个去处(3/4)
位李家的风云人物出吧!
“我的意思是,咱们以村集体的名义,向县里的农业局买猪崽,办一个大型的养猪场,算咱们村的集体企业,企业就是……”
“合伙做营生?”
“差不多,您想啊!全村的人都往这集体企业里投了钱,等赚钱了,按照投入的多少分账,大家伙能不上心?”
李学庆想了想:“你要是这么说,我就明白了,把乡亲们捆在一块儿。”
呃……
话糙理不糙!
大概其就是这个意思了!
“不光是养猪场,还有养鸡场,咱们还可以种果树,山上那么大片的地方,种什么不长。”
李天明真正想干的,其实是真正有技术含量的集体企业。
改开之后,李家台子响应上面的号召,还曾办过农机厂,只不过缺少技术型人才,农机厂只办了一年就黄了。
后来还办过模具厂,生产建筑模具,这个倒是干起来了,很是红火了一段时间。
只是没过几年,因为经营不善,倒给了个人。
只是眼下时机还不成熟。
乡亲们口袋里没钱,他的钱也不够。
要做成这件事,先要让乡亲们富起来,参与的人越多越好,这样不违反政策,而且,还不那么显眼。
“你这主意倒是不错,可还是得和大家伙通通气。”
做这件事可不能一言堂,大家伙要是都不同意的话,李学庆就算是村主任,也不能硬拍下去。
“叔!您要是这么干的话,我刚才说的,您只当没听见!”
“这叫什么话?”
“您好好琢磨琢磨,本来能攥在手里的钱,现在要拿出来一部分,谁能愿意?”
李学庆不解:“按你的主意,要是能把养猪场,养鸡场办起来,这是好事啊,带着乡亲们一起赚钱,为啥不愿意?”
“您愿意,可别人未必。”
有些话说出来不好听,乡亲们的目光毕竟不长远,人人都盯着鼻子底下那一亩三分地。
谁都觉得把钱揣进自己的口袋才保险。
上辈子八九十年代,银行的储蓄利息那么高,老百姓照样不愿意把钱存进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