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万大山:1840」

第120章 耻辱条约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第120章 耻辱条约(2/3)

战斗中投入的兵力,是鸦片战争开始以来最多的一次,所付出的代价也是巨大的。死三十七名,伤一百二十七名。

事实再一次表明,只要清军将领决心抵抗,有敢于牺牲的精神,部队还是有一定战斗力的。

早在7月16日,道光帝就密谕耆英,只要英国息战退兵,便同意割让香港,并增开通商口岸。

镇江失守后,道光帝决心专意“议抚”,授权耆英、伊里布“便宜行事,务须妥速办理,不可稍涉游移”,并令奕经所率援军暂缓由浙赴苏,“以免该逆疑虑”。

然而,英军仍然不理睬清政府的“羁縻”,他们决心打到江宁,逼签城下之盟。

8月3日,英军留兵一部于镇江,舰队开始向江宁开进,9日抵达江宁江面。

11日,英军在观音门附近登岸,军舰摆开了轰城的架势。

当天,耆英自无锡赶到江宁,在英军大炮的威胁下,派人与英方开始了可耻的“和谈”,14日即全部接受了英方提出的苛刻条件。

接着,道光帝先后发出了“不得不勉允所请,借作一劳永逸之计”和“各条均准照议办理”的谕旨。

29日,耆英、伊里布、牛鉴等在侵略军旗舰“皋华丽”号上与英方全权代表璞鼎查签订了外国侵略者强加于中国的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江宁条约》,即《南京条约》。

条约规定清政府割让香港,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赔款二千一百万元(等于当时大清王朝全年财政收入总数的36%)。

签约后,英军舰船陆续撤往定海一带,第一次鸦片战争遂告结束。

战争结束了,条约也签了,但大清帝国的面子丢得一干二净。

为了安抚民众,道光皇帝对这件事情处理得极为低调,几乎讳莫如深,老百姓更是对事情一无所知,很多士绅也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那时信息传播缓慢,除了东南沿海被打过的地方,整个大清上下还以为一切都风平浪静。

但这些瞒不过官员,签订之后的一个多月,远在防城县的李九章也获悉了合约的内容,当天,李九章喝了个酩酊大醉,在书房里砸了个稀里哗啦。

不仅仅瞒不过官员,合约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十万大山:18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