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爱与责任(2/8)
棘手的难题:如何在确保治疗效果显着的前提下,最大程度地降低基因编辑可能引发的脱靶效应。脱靶效应犹如一颗隐藏的定时炸弹,可能导致意想不到的基因突变,进而引发严重的健康问题。面对这一困境,团队成员们日夜坚守在实验室,不断尝试各种方法优化基因编辑工具。他们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借鉴了无数前人的研究成果,却依然在一次次的实验失败中陷入迷茫。但他们从未放弃,一次又一次地调整实验方案,重新投入到紧张的研究中。终于在不懈的努力下找到了一种相对安全有效的解决方案,那一刻,实验室里爆发出了激动的欢呼声,大家眼中闪烁着喜悦的泪花。
然而,当他们准备将这项技术应用于临床试验时,却遭遇了部分公众的质疑和反对。一些人忧心忡忡,担心基因编辑会引发“设计婴儿”等伦理争议,认为这是对人类自然遗传多样性的肆意破坏。面对这些质疑,苏然和李明轩团队没有退缩,而是通过举办公众听证会、发布科普文章等多种方式,向公众耐心且详细地解释研究的目的、方法以及完备的伦理保障措施。在公众听证会上,团队成员们准备充分,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的案例,向公众阐述着基因编辑技术的原理和应用前景,解答着公众的每一个疑问。
在一场公众听证会上,苏然目光坚定,诚恳地说道:“我们的研究初衷,是为了给那些被遗传性疾病折磨得痛苦不堪的患者带来希望,让他们能够重新拥抱正常的生活。我们深刻明白基因编辑技术的敏感性和潜在风险,所以在整个研究过程中,始终严格遵循伦理规范,以确保不会对人类基因库造成任何不良影响。”经过团队耐心的沟通与解释,公众逐渐消除了疑虑,开始理解并支持他们的研究。许多曾经反对的人,在了解了详细情况后,纷纷转变态度,为团队加油鼓劲。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团队终于迎来了振奋人心的突破性进展。他们成功运用基因编辑与细胞治疗结合的技术,治愈了一名患有严重遗传性免疫缺陷疾病的儿童。这一消息犹如一颗重磅炸弹,在全球医学界引发了巨大的轰动,为众多在黑暗中苦苦挣扎的遗传性疾病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各大媒体纷纷报道,无数患者和家属看到了希望的曙光,纷纷向团队发来感谢信和求助信。但苏然和李明轩深知,这仅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