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哀歌」

第8章 偶遇韩非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第8章 偶遇韩非(2/3)

河,眼前的安阳河,也叫洹水,确实养活了不少人。

秦臻见天色快到傍晚,便寻思在这继续落脚一晚,明日在启程便是,主要也是他这走了一路脚底板生疼。

四日后

在邯郸西城的某个角落,秦臻支了个摊,在给人写信,找了个事做赚钱糊口。

家书抵万金,华夏传递家书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商朝了,有甲骨文记载,商代的陆路交通,已有驲传制度。乘车传递的叫驲、传;乘马传递的叫递、驿。

然而现在这个时代,各诸侯国为了政治、军事活动的需要,几乎每隔三十里就设一驲置(即驿站),备良马固车,专门负责传递官府文书、接待来往的官吏和运送货物等,形成了一套比较完整的邮驿制度。

这时候的平民由于识字的不多,都是请人代写,写在木渎上。

既然离开了云梦山,总得要自力更生的,况且因为要长住邯郸城,秦臻还花血本买了个一处小房产,小房产不大,就是用木制框架和茅草屋顶构成的,带一个小院子,他还斥资买了条小狗崽跟两只老母鸡,小狗自然是养大了看家护院的,虽然这时候吃狗肉盛行,但是秦臻并没有吃狗肉的习惯,老母鸡就是单纯为了产蛋吃鸡蛋了,省的到时候再去买。

这时期有六畜,分别是猪、牛、羊、鸡、狗、马,这六种都可以养殖,并且十分普遍,是这时候肉食的主要来源,不过因为当时年代的需要,每种动物的作用也相差很多。其中马用来服役,当时就规定马主要用于骑兵训练,禁止宰杀。羊和牛也是一样,但是一般只有在祭祖、祭天时才能够宰杀,况且穷人也吃不起。猪和狗的地位就尴尬许多了,越国曾经为了增加人口,规定只要家中有女儿诞生就会奖励一头小猪(这时候叫小豚)和两壶好酒,而如果是男孩诞生就会奖励一条狗和两壶好酒。

鸡则是农家普遍饲养,基本上现在家家户户都养鸡,也是人们最常使用的肉类渠道。

“好好字,君子下笔铿锵有力,铁画银钩,实乃非生平所见第第一人。”

秦臻抬头,发现一位身着长衫,外套裘皮衣,腰佩长剑,年龄约莫二十二三,与自己师兄年龄相仿的人,正在看向自己。

“韩非???”秦臻心中所想,看这身打扮,自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大秦哀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