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摆烂后康熙听到了我的心声」

第306章 害怕被牵连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306章 害怕被牵连(1/3)

“抄没家产?呵——”

康熙像是听到什么天大的笑话一样,讽刺的笑了一声,又转过头看向裕亲王,

“二哥,你觉得呢?朕该怎么处置他们?”

随着康熙的声音落下,众人视线又跟着转移到了裕亲王福全身上。

看到康熙眸底燃烧着的熊熊火焰,福全硬着头皮回答道,

“奴才与太子殿下的看法一样。”

康熙的脸黑了下去。

他转过身,从最近的架子上取了一件颜色绮丽的翡翠摆件,摸着上面精雕细琢的纹路,没头没尾的询问了一声,

“你们谁知道大清去年的税收是多少?”

这个问题涉及户部一众官员的本职工作,若是再不回答,就有渎职的嫌疑,于是有人出声,

“去年一整年的税收是四千七百三十万两。”

零头就不必提了,皇上想问的也不是什么精确的数值。

“四千多万两,啧啧,可真不少……”

康熙语气中充满感慨。

胤礽挑眉,难得没有反驳。

其实若是没有海关税收,这个数字要减下去差不多五分之一。

胤礽曾经研究过,大明税收最多的万历年间,也不过三千多万两白银。

而这个数字到了明末的时候,急剧缩减到了区区几百万两的地步。

康熙在位的这几十年当中,哪怕赋税最少的时候,一年都有两千七百多万两,当时还正值三藩之乱。

这样的税收水平,并非是由于康熙收取苛捐杂税过度造成的,相反,上辈子胤礽死之前,康熙已经累计减免百姓赋税超过一亿两白银了。

“永不加赋”、“摊丁入亩”其实都是康熙制定的政策,后来被雍正正式推广了出去。

除此之外,康熙上位之初,光禄寺每年用于紫禁城的预算,是每年七十万两白银,到今年为止,这个数字已经被康熙压缩到了区区七万多两。

已经到了降无可降的地步。

其实从这个角度上来看,康熙算是个明君。

清朝真正没落的开始,是乾隆末年。

胤礽敛下眼底的思绪,想听听康熙究竟想如何处置内务府的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清穿:摆烂后康熙听到了我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