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齐桓首霸(五)(2/6)
宋、郑(此时郑文公虽不参会,但齐国仍将其列于联军之中,以显示对太子郑支持的一贯态度)、卫、曹六国联军讨伐郑国。联军士气高昂,一路势如破竹,直逼郑国。郑国的军队在联军的强大攻势下,节节败退。然而,楚国为保障自身的利益与影响力,出兵救援郑国。楚国实力强大,联军考虑到腹背受敌的风险,权衡利弊之后,无奈选择退兵。联军在撤退的途中,军士们士气低落,他们深知此次未能彻底解决问题,未来局势将更加严峻。
齐桓公三十三年(前653年)春,齐桓公并未因上次的挫折而退缩,反而再次集结大军伐郑。这一次,他精心筹划战略战术,联军攻势迅猛。齐国的大将们根据郑国的地形和防御弱点,制定了详细的作战计划。他们兵分多路,对郑国发起全面进攻。郑国在齐国为首的联军强大压力下,终于不堪重负,选择屈服。
同年夏天,齐、鲁、宋、陈、郑五国在宁母举行会盟。会议之上,各国国君再次就维护王室稳定、巩固太子郑地位等重要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并达成进一步共识。他们互相交流情报,商讨如何更好地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问题。会议结束后,各国国君签订盟约,共同承诺将携手维护王室的和平与稳定。此次会盟进一步巩固了齐国的领导地位,也让各国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密。
这年冬天,周惠王驾崩的消息传来,中原大地为之震动。王太子郑深知局势敏感且复杂,为了平稳过渡,让即位之事顺利进行,他决定秘不发丧,并紧急请求齐国给予帮助。齐桓公深知此事责任重大,若能妥善处理,必能在诸侯间树立更高的威望,进一步巩固自己的霸主地位。
齐桓公三十四年(前652年)春,齐桓公不负所托,再次发挥其强大的号召力,约集鲁、宋、卫、许、曹、陈、郑等国在洮(今山东鄄城东南)举行会盟。此次会盟意义深远,各国国君齐聚一堂,共同商议并确定了将王太子郑正式扶上周天子宝座的具体事宜。在会盟上,各国国君经过一番商讨,制定了一系列的仪式和程序。最终,王子郑顺利登上天子之位,是为周襄王。这一事件标志着郑国成功即位,也彰显了齐桓公在诸侯中的领导力与号召力。
齐桓公三十五年(前651年)夏,又是一番盛大的景象。齐桓公与周公以及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