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惶恐的大罗(4/6)
镇的乡勇力量。交河县派出多达三千六百人组成的水陆大军,这一情况无疑给大罗镇计划中的立县事宜再度蒙上了一层厚重的阴影。
尽管当前局势异常艰难,但罗氏众将并没有丝毫退缩之意,经过精心推演,众人都坚信自己对所管辖的领地具备着无懈可击的严密控制力。
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罗氏还派出大量探子深入周边地区展开详细探查。令人欣慰的是,结果显示这一带尚未出现成气候、具规模的流寇土匪势力。这无疑给罗氏吃了一颗定心丸,让他们能够更专注于应对其他可能存在的威胁。
再看罗氏领地的周边环境,东边是完全被自家牢牢掌控的下罗镇,那里不仅经济繁荣,民众安居乐业,更是罗氏重要的战略支撑点;南部则是由自家直接管辖的南山矿区,源源不断产出的矿产资源为罗氏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从各方面因素综合考量来看,如果大罗镇想要成功实现立县之目标,那么主要的防御重心应当放在上游的河原方向。因为此处地形复杂,敌军若想从此处突破防线将会面临诸多困难。
至于大罗江北岸的驻军,罗氏并不打算与其正面硬刚。相反,他们计划充分发挥大罗镇强大的水军优势,与北岸驻军巧妙周旋。只要能有效阻止对方渡过河南下,就能最大程度地减轻来自北方的军事压力,从而为大罗镇的立县之路保驾护航。
大罗镇锦罗府罗氏众多将领们经过深思熟虑和激烈讨论之后,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这条充满风险与未知的道路——铤而走险,率先开启了立县之战。
大罗镇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两面环水,形成天然屏障,易守难攻。这无疑给了罗氏将领们一定的底气和信心。而且,他们迅速动员起三万守城壮丁,这些壮丁虽然并非正规军,但个个身强体壮,满怀保家卫国之志。
罗氏将领们深知此战至关重要,如果能够抵挡住敌人的进攻,那么大罗镇就有可能正式成为一个独立的县城,摆脱过去被各方势力欺压的局面。
他们分析着敌我双方的实力对比,认为只要来犯的流寇人数不超过五万,凭借坚固的城墙、险要的地势以及民众的支持,就有极大的把握赢得这场战斗的胜利。
因此,大罗镇掀起了一场规模浩大且热火朝天的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