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四章 很多人都有病(1/3)
秦昭并没有直接选择用药。
曲舍林除了胃肠道反应、头痛恶心、失眠\/激越等副作用。还存在潜在的副作用,比如思维速度减缓、情感钝化。
她好像很难突然承认自己有病,并且到了用药的地步。
林见微同意她暂缓用药、思考后下次治疗再给她答案,并告诉她有问题可以随时联系。
秦昭了解完这个药物以后,问她:“吃药之后会6周左右会感到开心,那个时候究竟是我开心,还是药调控我的体内的血清素让我开心?”
林见微:“这类药物确实是通过调节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的水平,帮助大脑神经细胞更有效地传递信号。
但并不是“创造“快乐,而是修复原本可能失衡的生理基础,比如长期压力或遗传因素导致的神经递质功能低下。
就像眼镜帮你恢复清晰视力,但“看见美景的喜悦“仍属于你自己。
不妨问问自己:“吃药后,我对同一件事的情绪反应是否更贴近我理想中的自己?“”
秦昭:“如果是我本身的情绪,那停药之后的反噬又代表着什么?”
“你提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触及了药物、大脑和“自我修复能力“之间的复杂关系。
从生理层面上:这不是“反噬“,而是“重新适应“。
当药物长期调节神经递质水平时,大脑会逐渐适应这种状态,就像长期健身的人突然停止训练,肌肉需要时间重新适应。停药后的情绪波动,往往是大脑在重建自身调节平衡的过程。
即使有停药反应,一般会在2-3周内消退。”
林见微回答地很详细:“当然,如果在此期间没有通过心理治疗或自我成长来建立良好的心理机制,这种所谓的反噬,其实也可能是原本存在问题的暴露。”
“你描述的“反噬“感,可能反映了这种深层矛盾:
理想化自我:我希望不靠外力就能保持稳定;
现实自我:我的大脑需要辅助才能正常运作。
这种张力本质上和“近视者纠结是否该一直戴眼镜“是同类问题。”
林见微:“我会通过药量控制、心理治疗帮你减少这个过程中可能带来的不适感和副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