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我成了周遇吉之子」

第312章 纷纷效仿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第312章 纷纷效仿(2/3)

分社分别驻于潞安、九江、南京和汝阳。

而《华夏报》也在商人的推动下,悄然流入清朝和南明朝的辖地,像是一只无形的手,搅乱了其他朝廷的一池春水。

北京紫禁城中,摄政王府内,气氛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

一张《华夏报》静静地躺在多尔衮的案头,那三个字仿佛带着尖锐的刺,扎得他眼睛生疼。

他死死地盯着报纸,眼中怒火熊熊燃烧,恨不得将其烧成灰烬。

他心里清楚,这看似不起眼的报纸,实则是夏朝传播影响力的利刃。

尤其是里面关于科举的改革内容,更是让他如芒在背,坐立难安。

他深知,照这样发展下去,夏朝在人才、商业、军事等各个方面,都会飞速强大起来。

清廷本就是外来民族,一旦夏朝强盛,辖地内的汉族人才定会纷纷流向夏朝。

到那时,局势将彻底失控,说不定自己和族人又得灰溜溜地回到盛京的白山黑水之间。

想到这些可怕的后果,多尔衮再也坐不住了,他立刻传诏礼部尚书阿哈尼堪和济尔哈朗等王公大臣,前往乾清宫议政。

大臣们到齐后,多尔衮开门见山,直接抛出今天的主题:“诸位,如今夏朝快速崛起,我们该如何应对?”

众人听闻,神色皆是一凛,对于夏朝的崛起,他们同样充满了危机感,尤其是满族大臣,毕竟清廷是他们满人的根基所在。

可治理天下,离不开汉人,如今夏朝恢复科举还搞出个新旧榜,这简直是要把汉人的心都勾走。

现在,已经到了必须要采取行动的时候了。

经过一番激烈的讨论,众人各抒己见,最终总结出几条应对措施:

一是由礼部创立报社,取名“大清报”,专门刊登皇上和朝廷的政令,同时严厉打击走私进清廷辖地的《华夏报》,试图从舆论阵地上扳回一城。

二是大举任用汉臣,在六部和地方省以上的主官位置上施行满汉双大臣制度,给汉族官员更多入职机会,以此来稳定朝堂局势,拉拢人心。

三是严格禁止夏钱流入,大力向清廷辖地之外推行清钱——顺治通宝,从经济层面加强管控,稳固自身的金融体系。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明末:我成了周遇吉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