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境互联」

第19章 万物密码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第19章 万物密码(2/6)

曙光。这个曙光则是一只“神兽”。

时间来到1935年,获得物理学界“杠精之星”的奥地利着名物理学家埃尔温·薛定谔,原本为了质疑和讽刺以玻尔为首的哥本哈根学派关于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凭借思想实验释放出了一只“超能量”的猫,这只猫被称为薛定谔的猫。它在科学圈影响极大,存在了几十年。出人意料的是,这只猫没成为讽刺量子力学的工具,反而成了量子力学极具代表性的象征,薛定谔也从反对量子力学的关键人物,转变为量子力学的奠基人之一。科学家们将芝诺的乌龟、拉普拉斯兽、麦克斯韦妖和薛定谔的猫统称为科学界的四大神兽。

实际上,薛定谔的猫是基于双缝干涉实验的诡异现象提出的。要弄清楚它的来龙去脉,得从一场持续了三百多年的争论说起。我们知道世界上的物质由原子构成,除原子外,光也是常见的存在。光到底是什么,成了众多科学家思考的问题。

1675年,现代科学之父艾萨克·牛顿在光的色散实验中发现了光的偏振现象,即一束光通过介质时震动方向会改变,该特性在通信领域有应用。基于此,牛顿认为光是一种微粒流,从光源飞出后在均匀介质中做匀速直线运动,这就是着名的微粒说。

荷兰物理学家惠更斯却对牛顿的微粒说不屑一顾,他认为微粒说无法解释光的干涉、衍射及折射等问题。于是惠更斯展开对光本质的研究,1690年,他在《光论》一书中明确指出光是一种机械波,成功解释了微粒说难以解释的现象,波动说由此诞生。

此后,科学界形成了以牛顿为首的微粒派和以惠更斯为代表的波动派,两大学派就光到底是微粒还是波争论了百年,却一直没有定论。而接下来的实验,让这场持续百年的争论出现了新的变化。

时间来到1807年,英国物理学家托马斯·杨设计了一个旨在证明光到底是波还是粒子的实验。他把一支蜡烛放在开有一个小孔的纸前,形成点光源,在这张纸后面再放一张开有两道平行狭缝的纸,让光从小孔射出穿过狭缝投到屏幕上。按照理论,如果光是粒子,射向屏幕的光子会直接通过狭缝,在屏幕上留下两条垂直光斑;要是光是波,受狭缝影响,光会形成新波源,新波源相互震荡交汇,波峰与波峰叠加、波峰与波谷抵消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梦境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