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境互联」

第23章 存在模型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第23章 存在模型(7/25)

甚至不能学会这些老观点。要弄懂这些问题,就需要向真正懂这些问题的人学习。

绝对的“有”(数学),是宇宙创生前及宇宙毁灭后也存在的逻辑结构。我认为它存储在逻辑空间,具有自发自演绎功能,只有意识可以察觉。

定义了1就能定义2至正无限,就能定义0及负无限,虚数,复数,代数,几何……这是一套逻辑自演绎体系。

如果追问绝对的“有”(数学逻辑体),这种恒久存在的逻辑三洽结构的来源。那就是给它限定了有限范围,那么它只能来源于混乱无序、混沌、自相矛盾、无法认知、不确定的绝对“无”的不存在的周边概率点。

数学应用在物理上的确是有效的、准确的、可预测的、实用的。数学是造物者的语言。客观世界(主指物理世界)除去数学,就剩混沌和无穷的争吵了。

逻辑是建立在信息结构之上,是存在边界和极限的。边界极限之外是混沌无序、矛盾及种种不合理。

数学逻辑(针对于任何观察者)都是绝对静止的。

基本假设:

没有人类,数学逻辑也存在。

没有宇宙万物,数学逻辑也存在。

推论:数学逻辑是先于宇宙的存在,是万物之规律,是客观和主观上都存在的!

毕达哥拉斯说,世界本质上是由数学构成的,任何事物都可以用数学方式表达。

现代数学指明,对于一个连续型随机变量,概率为0的事件未必是不可能事件,也可以发生。两者对比肯定选择置信度最高的数学。

科学是没法解答无限个问题的,但若万物生于“无”,问题就会变成有限的了!

唯心可以包容唯物,唯物却不能容忍唯心。

如果把“有”当成1,“无”当成0,那么世界的比特位长是有限的(也就是可预感),世界的组合是有限的,世界是程序化的,虚拟化的。实际上以上思想是错的,世界不是数字程序化的,是模拟生成化的(不存在真正的0和1,只存在定义的0和1),不断从不确定中随机生成新的确定。模拟能包容数字,数字却不能包容模拟。预感信息产生于混沌模糊的概率。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梦境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