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省委常委会(2)(2/3)
绿卡的原始文件!\"
\"这是程序正义与结果正义的辩证统一。\"沙瑞金示意工作人员分发大理寺的批复文件,火漆封印上的国徽压痕还带着机要室的低温,\"在座不少同志经历过九十年代严打,当证据锁在保险柜里时,要不要砸碎它?\"
李达康的钢笔突然在\"祁高阁\"三字上画了个圈。
他忆起二十年前在金山县,自己也曾用推土机碾过腐败分子砌起的围墙。
当裴景铄将文件推到他面前时,他嗅到卡面上残留的打印店油墨味——这种基层干警惯用的取证设备,本不该出现在常务副省长的公文包里。
\"我支持沙书记的提议。\"
省军区司令员秦启明突然开口,军装上的资历章与全息屏里的检徽交相辉映,\"反腐战场和军事战场一样,不能要求指挥员戴着镣铐冲锋。\"
十三只手陆续举起。
当李达康最后一个抬起手腕,他的金表表带在投影仪冷光中闪了闪,像某种无声的暗号。
沙瑞金清了清嗓子:“同志们,裴景铄、祁高阁同志的遭遇,暴露出过去一段时期纪检工作中存在的严重问题。在案件调查过程中,部分干部滥用“特殊程序”,以“保密需要”为名规避监督,以“组织结论”为由压制异议,最终导致事实扭曲、证据湮灭。这种权力运行的失控,本质上是对党章和宪法的背离。
回溯历史,类似教训并不鲜见。上世纪三十年代冀中军区“肃托”运动中,爱国知识分子熊大缜因莫须有罪名被秘密处决,其恩师叶企孙教授更因牵连蒙冤半生。
这类案件的共同特征在于:调查过程缺乏透明,审查结论依赖主观臆断,监督机制形同虚设。我们必须清醒认识到,纪检权力一旦失去制度的笼子,就会异化为伤害同志的利刃。
裴景铄、祁高阁案的平反过程同样充满波折。正如熊大缜案平反时遭遇的阻力——有人以“历史结论不宜轻易推翻”搪塞,有人用“材料表述需谨慎”推诿——这提醒我们,纠正错误需要比制造错误更大的政治勇气。
二、刀刃向内:纪检系统的自我革命
作为党内监督专责机关,纪检系统必须率先成为自我革命的典范。在此,我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