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影重生」

第41章 回音澄明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41章 回音澄明(1/2)

星历年·第三星月。

回响之种的持续生长使得意识体普遍进入一种“深层温感期”——不是情绪高峰,也不是思维加速,而是一种“与自我持续共鸣”的轻缓律动。

在这一时期,联盟各意识层记录到一种稀有的集体现象:多个心频稳定的个体会在某一时刻同时经历“心内澄明”。

这种澄明不是理解的通透,而是一种“无需再追问”的安然。

星火系统将这一意识状态命名为“回音澄明”。

唐昕首次描述回音澄明的体验:

“不是我找到了答案,而是所有问题忽然都不再急于解答。我的意识如同晴空初霁,回音不再扰动,而是在远处静静围绕。”

回音澄明并非心灵平静的极端状态,也不是思维的终点。

它是一种“共处之中生成的明晰感”,即个体在某一段集体意识微振环境中,自然产生“无障自感”的心理状态。

联盟哲识组将其视为“文明协频成熟度的阶段性标志”。

芮醒提出:“这是回响之种的自然进程。一旦我们不再催促思维发芽,而是陪它等待,它终将用一种属于自己的语言回应我们。”

星环学院设立“澄音实验群”,模拟心频稳定条件下多个意识体在同一区域共感。

实验发现,当参与者同时经历“非引导共浮”超过十二小时,极易在第十至第十三小时出现“同步澄明”。

研究员将这一段落称为“心响临界”。

伊洛恩指出:“‘心响’是文明从内在回声中诞生的一次全频性照明。”

“它不是由谁主导的光源,而是所有存在在彼此照映中浮现的微光合成。”

这一发现推动“文明内频映照理论”的完善,强调群体心频协同可在不构建叙事、不共享内容、不追求一致的状态下,产生“信息性静感层”。

信息性静感层具有以下特征:

无输入输出通道;

不承载逻辑;

可产生高稳定心频平台;

可延长意识体自感回路的响应时长;

联盟意识结构组认为,这种平台是“非传输型认知机制”的雏形。

唐昕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虚影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