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春心育春蚕(3/4)
的毛笔来移动它,要注意力量。
有时桑叶太干燥,不细心就会在换桑叶时的过程中把小蚕留在要丢弃的桑叶上,小的时候难养一点,长大些就好办了。
桑叶要新鲜的,千万不能洒水,洒水叶子会很快黄掉,采来的叶子会有一定的灰尘,可以洗净后晾干,一定要晾干,不然小蚕或大蚕吃了会拉肚子的,说不定还会死掉。”
\"像给初生娃子换尿布哩。\"歪脖大娘踮脚张望。儿媳妇玉芬这三两天就要生了,她这心里正满心欢喜提着劲呢。儿媳玉芬挺着大肚子坐在她身边。
蚕匾边角用朱砂记着\"惊蛰三刻换叶\"——这规矩是白家老蚕农口传的秘法,如今写在泛黄的毛边纸上。
\"蚕儿比婴孩娇气。\"白茹雪拾起片带虫洞的桑叶,叶脉在掌心划出淡青痕迹,\"得挑叶色油亮的,背面绒毛密实的。\"
玉芬笨拙地模仿,孕肚抵着竹筐边沿,忽然\"哎哟\"一声——胎动与蚕食桑声竟奇妙同频。
在我国历史上,夏代以前已存在蚕的家养,从桑树害虫中选育出家蚕,创造了养蚕技术。商代设有“女蚕”,为典蚕之官。甲骨卜辞中以蚕神与上甲微同祭,对蚕事极为尊崇。当时有杯蚕(臭椿蚕)、棘蚕、栗蚕、蚊蚕四种,家蚕亦称螺蚕。野蚕和家蚕都是多化性,逐步演变而成二化性和一化性,并以三眠蚕为主。周代有“亲蚕”制度,天子和诸侯都有“公桑蚕室”,夏历二月浴种,三月初一开始养蚕,对浴种、出蚁、蚕眠、化蛹、结茧、化蛾等蚕的生长形态,已有一定认识。对养蚕工具曲(箔)、植(蚕架)、筐(蚕匾)、蓬(芦席)等都有记载。
从西周到春秋时期主要养一化性蚕(春蚕),而禁养夏蚕(原蚕),一年只养一茬,以免桑叶采伐过度而残桑。周代养蚕方法已较成熟,浴种是清除蚕卵上杂菌,以白篙煮汁,浸泡蚕种,促其发蚁。蚕室内注意排水干燥及温度调节。战国时期对蚕的习性认识加深,已认识到蚕无雌雄,蛾有雌雄,怕高温,喜一定湿度,恶雨。
三眠蚕龄期为21日。北方地区有一化性、二化性(原蚕)和多化性,可连续孵化至秋末。在大批鲜茧因来不及缫丝而化蛾破坏茧层时,则用曝茧、震蛹两种杀蛹方法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