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第6章 (13)五苓散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6章 (13)五苓散(1/4)

原文:太阳病,发汗后,大汗出、胃中干、烦躁不得眠,欲得饮水者,少少与饮之,令胃气和则愈;若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当太阳病(通常指外感风寒等引起的病症)患者经过发汗治疗后,如果大汗出,导致体内津液耗伤,胃中干燥,患者就会出现烦躁不得眠,想要饮水的情况。此时,应给予患者少量的饮水,以滋润胃气,使胃气恢复和谐,病症就会痊愈。

然而,如果患者在发汗后出现脉浮、小便不利(排尿不畅或尿少)、微热、口渴明显的症状,这则是另一种情况,需要使用五苓散来治疗。五苓散具有化气利水、健脾祛湿的功效,适用于这种因水液代谢失常而引起的病症。

原文:中风,发热六七日不解而烦,有表里证,渴欲饮水,水入则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在中医领域,中风是一种复杂而严重的病症,而当中风患者出现发热六七日不解且伴有烦躁,同时表现出里证和外证的症状,比如口渴想喝水,但一喝水就呕吐,这种特殊的症状表现被中医称为“水逆”。

这里的表里证,简单来说,表证指的是病邪在肌表所表现的症状,如恶寒、发热等;里证则指的是病邪深入脏腑所表现的症状,如口渴、烦躁等。水逆的出现,往往是因为中风后,人体水液代谢失常,水液不能正常输布,反而停聚在体内,形成水湿之邪。当这种水湿之邪影响到胃时,就会导致胃气不和,出现呕吐的症状。

对于这种情况,使用五苓散来治疗。五苓散是一种由猪苓、茯苓、白术、泽泻、桂枝等药物组成的方剂,具有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的功效。通过服用五苓散,可以调整人体的水液代谢,消除水湿之邪,恢复胃气的和降,从而解决水逆的问题。

原文:发汗已,脉浮数、烦渴者,五苓散主之。

对于发汗后出现的脉浮数、烦渴等症状,提出了使用五苓散进行治疗的观点。这里,我们先来了解一下这些症状的中医含义以及五苓散的作用机制。

首先,脉浮数通常指的是脉象浮在皮肤表面且跳动较快,这往往代表着人体正气抗邪于外,邪气仍在肌表未解。而烦渴则是患者感到烦躁不安,同时口渴欲饮水的症状,这通常是由于体内津液耗伤,水液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