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见闻(2/4)
而言,也很近。
但这种物资即便是在开元县城都是稀罕物。
每每纺织出来,便被商人打包送往外地。
加上价格不便宜,市场上叫嚷百花谷的绸缎大多都是假货。
能在产源地购买,自然是放心的。
两人走出坊门,但见头上高门悬着“春平坊”的牌匾,而左手边立着长方形的标牌,上书铁画银钩的大字。
“前方民坊禁飞,轻功限高两丈。”
“禁登高远望、窥视民宅。”
“禁飞檐走壁、踩踏民居。”
“鹰眼监察,莫存侥幸,违者重惩,国法无情。”
李火元咂舌半响,指着问道:“这么严重?”
赵理摆摆手,切了一声:“这附近就是衙门,怕有人劫狱的警告,其他地方很少有人管。”
李火元了然。
赵理对余杭府路线轻车熟路。
他一路说个不停。
李火元大多都是倾听。
赵家在余杭府也有宅院。
赵理一年有两三月时间,都在余杭府住着。
今晚下榻的地方就是此处,无需住客栈。
李火元夸赞一句,不愧是有钱的赵家。
完全不敢攀比。
另外,赵理也讲了讲百花谷的由来。
三十年前百花谷在余杭府城外开宗立派时,算上周围管辖的村镇共计八千余户,而今已然暴涨到三万五千户以上,皆是由于百花谷在此地经营纺织布锦、提振产业规模,从而鲸吸到了大量的外地人口。
人口增长,就是一等一的政绩,况且纺织业是暴利,每年缴纳的税收何止增了四倍。
人口既多,商业也繁荣,带动着其他指数也增长迅猛,至于修士闯四关的数量之类数据也水涨船高,诸多数据加持,三十年间换了八位知府,每一位知府的考评都是极上上,任期一满就是远大前程。
至于私底下的收入,就更不必提。
有这些关系在,百花谷与每一任知府的关系都公私分明——明面上大家各论各的,私底下都是亲孙子。
一边闲走,过了前面的拱桥,就是繁华的绫罗巷。
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