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渔阳鼙鼓因何来(1/5)
尽管张说提起来宇文融就恨得牙痒痒,但张岱对其倒是没有太大的怨念,并不排斥与之接触。而且他现在做的事和宇文融所承担的任务也是殊途同归,都是为了救济灾民、控制灾情。
听到李憕这么说,张岱便也点点头,顿了一顿后便又说道:“今我钱帛仍有余裕,物资搜买却仍进度不快。畿内诸方库藏若有残余可用之物,我这里也可比时价收购!”
洛阳这里虽然商贸发达,但是用于救灾的往往是基础的必需品,商品属性反而不强,所以在市场上不好收购。
诸如织坊所需要的纺车、织机之类,你要说一二十架,随便可以搞出来,但要成千上万架,仓促间哪有这么多?
唐代租庸调赋税体系是收取实物,再加上各州土贡也是任土所出,因此官方的仓库当中便储存着种类繁多库余回残。这些仓物分散在政府各司的仓库当中,零零散散不好统计,有的多年积存、最终沦为废料。
哪怕是眼下救灾急需物资,官方也要在专门的仓邸当中调输物资,一则提高效率、二则便于监管、三则节省行政成本。至于其他不涉及的政府部门,也不会对他们进行征调使派。
张岱这里有钱花不出,便打上了那些诸司库余的主意。李憕除了使职之外,还供职户部,属于在敌方阵营里插的眼,每年度支造账,少不了和诸司打交道,这事找他自然最合适。
李憕在张岱展示了实力之后,不再将他当作是胡闹,闻言后便也连忙点头说道:“这是小事,日前宇文中丞还着朝中诸司各造库籍抄送户部,以便统合变造回残。
待我归后抄写一份副簿给你送来,可以持此往访诸司。他们库余久积无用,你若持币往买,他们求之不得!”
张岱听到这话后也不由得感叹宇文融不愧是财政型官员,能把朝廷仓储财政系统盘查的这么细致,做起事来自然事半功倍。
可惜他那些继任者们就走歪了路,心思不再用在政府财政管理,而是想方设法掏百姓的钱袋子。唯一一个李林甫所执行的《长行旨》,固然在度支行政层面用功颇省,但副作用和代价却是巨大的。
《长行旨》是指“租庸、丁防、和籴、杂支、春彩、税草”等每年需要度支造账的内容,其中相对稳定的条目固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