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

菊花之性味归经、四气五味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菊花之性味归经、四气五味(2/5)

平肝明目、阴虚火旺之证

滁菊苦略重于甘,性微寒肺、肝(偏清肝火)风热感冒、目赤肿痛

贡菊甘味突出,微苦微寒肺、肾(兼养肾阴)阴虚肺燥、目暗不明

野菊花苦寒烈性,少甘味肝、心(偏泻实火)热毒疮疡、高热神昏

二、菊花的功效主治范围

(一)疏散风热:风热表证的轻剂首选

1主治病症

-风热感冒:症见发热、头痛、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黄,常与连翘、薄荷、桑叶配伍(如银翘散加减)。菊花辛散风热,甘寒生津,尤适用于风热初起、津伤较轻之证。

-温病初起:叶天士《温热论》中虽多用金银花、薄荷,但后世医家常将菊花加入辛凉解表方中,增强透邪之力,如桑菊饮以菊花配桑叶,专治“风温初起,但咳,身热不甚”。

2作用机制

现代研究表明,菊花中的挥发油成分(如桉叶素、龙脑)具有抗菌、抗炎作用,可抑制流感病毒增殖,减轻上呼吸道黏膜炎症反应。其辛散之性通过调节汗腺分泌,促进机体发汗散热,实现“解表”功效。

(二)平肝明目:肝系疾病的调理要药

1主治病症

-肝阳上亢证:症见眩晕、头痛、急躁易怒、失眠多梦,常与石决明、牡蛎、白芍配伍(如天麻钩藤饮)。菊花性寒清降,苦泄肝阳,甘养肝阴,标本兼顾。

-肝血虚损、目失所养:症见视物模糊、目干涩,配伍枸杞子、熟地黄(如杞菊地黄丸),甘寒滋阴,清肝明目。

-肝经风热或肝火上炎之目赤肿痛:单用菊花煎汤熏洗,或与决明子、夏枯草同用,苦寒直折肝火,辛散风热之邪。

2作用机制

-传统理论:肝开窍于目,菊花入肝经,可清泻肝经实热、滋养肝阴,使“肝气和则目明”(《黄帝内经》)。

-现代研究:菊花中的黄酮类化合物(如木犀草素)可改善视网膜微循环,抑制晶状体氧化损伤,其抗氧化作用有助于延缓老年性黄斑变性、白内障等疾病进展。

(三)清热解毒:热毒病症的外用内服之选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医道蒙尘,小中医道心未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