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床头的黏土心》(1/2)
《床头的黏土心》
李小南推开病房门时,怀里抱着个用报纸包着的方形物件,报头“河南农业报”的油墨味混着消毒水,在晨光中酿成奇特的气息。“张秀芳阿姨寄来的,”他将包裹放在床头柜,胶带撕开的声音惊醒了浅眠的顾承川。
红土的气息先于物件露头,顾承川的指尖触到粗糙的表面时,突然想起非洲部落的黏土心模型。拆开报纸,拳头大的心脏呈现在眼前,心尖处有个透光的孔,孔里插着根棉签——那是他教儿子画心脏时用过的工具,棉头还沾着淡淡的碘伏。
“娘说,”李小南递过附带的纸条,张秀芳的字迹力透纸背,“这颗心在老家的枣树下晒了七七四十九天,每个缝里都藏着枣花香。”顾承川笑了,指尖抚过心尖的孔,大小与他的枣核针分毫不差,边缘有被反复摩挲的痕迹,像极了姆鲁脖子上的图腾项链。
儿子醒来时,第一眼就看见了床头柜上的黏土心。“像非洲的星星!”他挣扎着坐起,输液管在床单上拖出弧线。顾承川将黏土心递给他,孩子的指尖穿过心尖的孔,阳光顿时在病房地面投出菱形光斑,棉签的影子随他的呼吸轻轻摆动,像极了非洲部落巫师占卜时的仪式。
“张阿姨的儿子补的花盆,”顾承川摸着黏土心的纹路,那里还留着修补的痕迹,“红土来自他们家的老枣树,裂缝里种过向日葵。”儿子似懂非懂,却将棉签从孔里拔出,在床头柜上模仿父亲做手术的动作:“先戳个缝,再把阳光塞进去。”
监护仪的滴答声中,顾承川想起李建国的断针盒,里面躺着不同年代的缝合工具,此刻的棉签,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传承。“李爷爷说,”他帮儿子调整棉签的角度,“最好的手术刀,是患者信任的眼神。”儿子抬头,眼睛里映着黏土心的光斑,像极了张秀芳出院那天,落在护士站红枣上的晨光。
李小南在旁整理病历,目光落在黏土心上:“国内‘呼吸缝’小组最近在用红土模型教学,”他翻动手机相册,“年轻医生说,摸过真土,才知道心尖的缝该留多宽。”顾承川点头,想起非洲阿布德的话:“红土是会呼吸的,就像心脏。”
午后的阳光斜斜切进病房,黏土心的影子爬上儿子的被子,棉签杆的投影与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