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万盛世」

第1214章 1304下西洋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第1214章 1304下西洋(2/6)

究。

文思院最初被人注意,还是因为后世极为轰动的“法门寺地宫”事件,其中出土自唐代许多金银器具上刻有“文思院”字样的铭文,才引起了学界关注,之后陆续出现了一些不多的研究成果。

关于文思院的始置时间,史籍记载得非常清楚,所谓“(唐)武宗好长生久视之术,于大明宫筑望仙台。势侵天汉。上始即位,斥道士赵归真,杖杀之,罢望仙台。大中八年,复命葺之。右补阙陈嘏已下抗疏论其事,立罢修造,以其院为文思院。”

《唐会要》、《长安志》等书也有与此相同的记载,可见唐宣宗大中八年为文思院的始建时间,当不存在疑义。

唐代的文思院是设在皇宫内廷的一个制造金银器的机构,所造金银器也全部归内廷使用,而到了宋代的文思院,就兼造度量衡。

宋朝以前,文思院是内廷的一个部门,位于大明宫里,人员主要以宦官充任。

之后,文思院也曾短暂改名“乾文院”。

北宋灭亡后,高宗仓促南渡,机构草创,在绍兴三年将文思院由少府监划归工部管辖,宋神宗熙宁四年,将原归太府寺掌管的度量衡制造并入了文思院。

南宋时,文思院极为庞大,但是到了大明就大不相同。

明代的文思院大使、副大使地位较低,分别为正九品和从九品,其地位与宋代的提辖文思院不可同日而语。

宋代以此官为储才之所,其品阶视所带寄禄官而定,任满外补则可以为知州或杂监司,内补则为寺监丞,或为秘书省官。

明代文思院使地位低下,甚至一度以工匠为副大使。

此外还要说明是,明代由于中官弄权舞弊,将手伸到了文思院,干预其事务,致使文思院冗员甚多,虚耗资财,贪污盗窃成风,引起朝中清议的极大不满。

迫使皇帝数次下令裁汰冗员,整顿院务,然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故清朝建立后,在许多制度上仿效明制,但却没有再设置文思院。

故而到了后世,许多人都不知道朝廷还有这样一个部门。

听到这里,张居正只是微微点头,心中已经有了计较,“此女倒是和李太后类似,都是匠户之家出身”。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隆万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