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4章 1304下西洋(5/6)
“内承运库太监林绣奏,本库自永乐年间至今收贮各项金七十二万七千四百余两,银二千七十六万四百余两。累因赏赐,金尽无余,惟余银二百四十万四千九百余两。”
这道奏本,其实就是成化皇帝朱见深没钱了,让内廷搜集下西洋收获搜计算出来的数字。
这还只是内库的金银收入,没有包含奇珍异宝、香料苏木等贵重物品价值。
这也是朱见深身为儿子,一直思考为什么他老父亲英宗皇帝那么执着想要下西洋的原由。
当然,大明朝廷为船队远航,也需要耗费巨资打造船只等,此项支出也高达数百万两。
后世有人觉得下西洋就是为宣扬明朝的威风,明朝在这事儿里给西洋各国赏了好多钱财珠宝,还准许西洋使者跟着船队到中国来进贡,朝廷又得给朝贡使团赏大量财物。
不光这样,朝廷还得花大把钱去维护郑和的船队,因而郑和下西洋纯粹是干亏本买卖赚个名声,大臣们当然不乐意了。
不过这说法只对了一半,实际上郑和下西洋是赚钱的。
永乐时期五征漠北、迁都北京还修紫禁城、编《永乐大典》、派郑和六次下西洋、疏通南北运河、南征安南、经营哈密,还有贵州建省这些事儿,那都得花钱啊,可朱棣当皇帝的这二十二年里,这些事儿他都给办成了,这就表明他钱是够的。
至于怎么来的钱,自然就是郑和船队每次出海所获得的巨大收益。
只是,这笔收入并没有进入朝廷,而是直接进了皇帝的私库。
毕竟,郑和是太监,他是给自家主子办事儿,收益自然也是皇帝的。
于是就出现这样的场面,朝廷为郑和船队花费巨资,但是却没有多少收入,反倒因为他带回来的外国人,在朝贡贸易中损失巨大,只是赚足了面子。
而收益,却进入内库,朝臣们根本见不到,更别说补血了。
这就是大明朝臣齐力反对下西洋的原因,朝贡贸易简直血亏。
之前是太监代表大明出使,收入都进了内廷。
魏广德这次貌似打算让南海水师为主力,收入都归朝廷,这其中利益牵扯可就大了。
虽然这次出使的收入,很可能大头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