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第 25 章(5/6)
文历法等学问。仅在顺治八年一年之内,汤若望就从通议大夫、太仆寺卿升到太常寺卿,直接从五品蹦到了正三品。
他们家汗阿玛的兴致一直没有消失,汤若望的官位也一直在增加,到最后已经成了名义上的国师,还被赐了光禄大夫,那可是正一品的官职。
如果只是这样,别人最多只是看他不顺眼,但是他们家汗阿玛是个相当爱恨分明的人,看谁顺眼就想给谁恩典,别人拦都拦不住。
汤若望是个西洋人,经常召他进宫已经很不合规矩,他们家汗阿玛还时常去汤若望的府邸和他聊天,如此尊卑不分,那是满洲勋贵看不惯,汉族大臣也看不惯。
当年大军入关之时北京城一片混乱,汤若望在那种情况下依旧选择留下,不可能只是懒得换地方。情况稳定下来之后,他就借助和皇帝关系亲近开始传教,宣武门内那座大的离谱的教堂就是那时候建的。
他们满人信佛的多,京城的汉人信佛的也多,读书人尊奉孔孟,习武之人供奉关二爷,即便什么都不信,还能给家里的祖宗烧柱香,总之每个人烧的香都有去处。
外来的传教士偷偷摸摸传教,他们看在这些家伙有用的份儿上睁只眼闭只眼也就过去了,可你这光明正大的传是怎么回事?
那教堂建的老高了,城外佛寺的大和尚都不服,道观的道士见了更得抗议,他们本地的供奉还没那么好的建筑,凭什么外来的传教士能这么干?
但是不服归不服,汤若望有皇帝护着,别人不服也没办法。宣武门的教堂门口竖着一块石碑,上面写着“通微佳境”四个字,那是他们家汗阿玛的御笔亲书。汤若望把那几个字刻成石碑放在教堂外面,就是在告诉所有人他有自由传教的权利。
因为汤若望一个人和皇帝关系好,整个大清境内的传教士都没人敢得罪,不明所以的百姓见到那些西洋人被朝廷保护,再被他们一通忽悠,顺势加入他们那什么什么教的足有上万人。
教会这种东西不能等闲视之,古往今来用这种手段造反的不在少数,那些传教士轻轻松松就在他们眼皮子底下聚集了上万信徒,但凡是个正常人都会觉得膈应吧。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他们大清入关才二十多年,自己的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