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穿之八阿哥」

第125章 番外·日常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第125章 番外·日常(2/5)

,以土地换户籍,也益于重新核查人口,厘清户籍。”

八阿哥不开口则已,开口便是能震动朝廷的大事,百姓苦圈地久矣,但能圈地的都是宗亲贵族,谁敢提出异议呢。

而且说到底,不许大肆圈地,无非是触及皇室宗族的利益,和他们只拿朝中俸禄的臣子并无关系,这趟浑水要不要趟,还有待商榷。

平安说完,书房内寂静一片,原本齐刷刷望着他的朝臣们都垂下了头,唯有皇太极拿指节轻轻扣着桌面。

玉扳指和木桌撞出一声声令人精神紧绷的闷响。

在这令人焦灼的紧张中,皇太极面上看不出喜怒,只是沉声问道,

“流民滋扰,社会不安,明朝户籍已废,给百姓分地虽然可以吸引一部分流民入籍,但仍然无法保证无人偷逃赋税,这又该如何呢?”

在中国古代,大多数朝代实行的都是人头税,赋税按家庭户人口数量缴纳。

按人纳税能极有利的把人口都限制到土地生产上来,一定程度上还能抑制商业的发展,达到重农抑商的目的,故而这种纳税形式一直流传了下来。

八旗将领如今征战在外,圈地之事此时还不适合严令遏止,但分地于民,重新核定户籍,却已经是刻不容缓了。

中原气候温暖,按平安的说法,此时把地分下去,夏天还能再种一茬玉米,确实是已经到了该考虑的时候。

初时在关外土地产出不高,也就根本没有赋税这回事。

随着逐渐向南侵吞,越来越多的汉人和可供耕种的土地纳入大清版图,才逐渐有了赋税。

关外的赋税是按土地产出征收的,高产作物由八阿哥推广,税率也是由平安定的,五十税一,征收比例极低。

民间感念八阿哥的恩德,土地产出富裕,赋税从来无人偷逃。

闲暇时还能去工厂打些杂工补贴家用,若不要工钱,还可以抵平时的力役,或者拿已经交过税的工钱,纳税之事更是不必担忧。

赋税上百姓几乎称得上踊跃,何况户部还有八阿哥交着大笔的商税,他们原本在关外时根本不用担心这些。

现如今要面对中原的广阔土地,赋税问题当然不能再如此草率了。

圈地问题略过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清穿之八阿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