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游戏角色附身开始的悠闲生活」

第1138章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1138章(1/3)

(本章无剧情推进,可跳过)

没事少想那么多,人都有驱乐避苦的本能。一旦经常自己给自己下暗示,老跟自己说,等什么条件满足了,什么时候就去做啥啥啥。

其实这个啥啥啥呢,就是自己不爱做的东西。这样的给自己心理暗示,需要什么条件才能做什么事的时候,久而久之就形成了躯体化的潜意识暗示,基本上永远都做不成了。

大脑中存在一个专门的奖赏系统,大脑中的某些神经元的激活就是一种“奖赏”。

大脑会自动地优先处理能够激活这些神经元的行动。在两个可能的行动中,人会自发地选择奖赏更大的那个,也就是说,会自发地选择那个更能刺激奖赏系统的行动。

在这种机制的影响下,人便会自发地“趋乐”,而当人感到苦的时候,逃离苦便是一种乐,所以“避苦”也可以看做是“趋乐”。

趋乐与避苦就像硬币的两面,有所追求便有所逃避,同样地,有所逃避便有所追求。

如果某个事物让人感到愉悦快乐,大脑就会促使身体接近这个事物或继续这种行为。如果某个事物让人感到苦恼,大脑就会促使身体远离这个事物或停止这种行为。

由于苦乐是对当下感受的直接体验,而体验通常是即时的,所以这种趋乐避苦的行为偏向于一种短期的行为。

趋乐避苦是一种本能行为,但是人并不总是趋乐避苦,有时候也会弃乐赴苦,放弃快乐的诱惑而赴身艰苦的征程。

比如,考试前的挑灯夜读、推进项目时的疯狂工作、为了健康而坚持运动等。这说明人可以超越“趋乐避苦”的行为模式,而进入“弃乐赴苦”的行为模式之中。

大脑中有一个执行系统,是由若干脑区组成的神经网络。大脑的执行系统可以记住任务的规则,协同其他脑区进行行动,评估目标的吸引力,选择目标、安排任务的优先次序、规划任务等,还能够控制冲动,拥有抑制自动反应的能力,也就是延迟满足的能力。

大脑执行系统凭借这种组织和计划的能力,得以从一个更宏观的、整体的层面来处理事情,从更加全局的角度进行行动的规划设计。这使得人可以在长期视角或目标的引领下,超越眼下局部的的苦,而去追求更加长远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从游戏角色附身开始的悠闲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