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郑和归来(1/3)
永乐十二年春,京师紫禁城笼罩在料峭寒意之中。监国太子朱高炽端坐文华殿暖阁,玄色蟒袍衬得他面容愈发温润如玉。案头奏折堆积如小丘,他手持朱砂笔批阅的右手忽地顿住,笔尖在赈济河南旱灾的折子上洇开一点红梅。
殿下!翰林侍读林砚之掀帘疾步而入,靛蓝官袍下摆沾着未化的雪泥,南京六百里加急密报!
朱高炽指尖微颤,砚中朱砂荡起涟漪。他接过火漆封印的竹筒时,触到筒身残留的南方暖意,恍然想起三年前站在通州码头,目送宝船帆影消失在晨雾中的场景。当指尖挑开火漆的刹那,他喉头竟有些发紧。
郑和船队已抵南京龙江港,三保太监亲率二十艘宝船,携诸番国使节、麒麟神兽、珍宝异物不日北上。林砚之念到麒麟二字时,分明看见太子眼底迸出异彩,那光芒比案头琉璃灯还要明亮三分。
朱高炽霍然起身,玄色蟒袍扫落案上奏折。他踱至雕花窗前,望着承天门方向怔忡良久。暖阁炭火毕剥,映得他侧脸忽明忽暗,喉间溢出低笑:三年,整整三载。父皇当年说郑和此去,必要让日月所照皆沾皇恩,如今……他转身时,紫檀木案发出沉闷声响,速遣人往武英殿报信,另传内阁首辅夏元吉至我处等候。还有,立即快马以监国太子名义下
天津卫码头此时正笼罩在咸涩海风里。郑和立于旗舰甲板,望着渐渐清晰的岸线轮廓,六载风霜在他黝黑面庞刻下沟壑,唯有双目仍如星辰般璀璨。他抚过腰间永乐剑穗,剑柄上驱除鞑虏四字已磨得发亮。
诸位,此去京师尚有八百里水路。郑和转身对身后番邦使节朗声道,然圣心殷盼,太子殿下监国理政,正待吾等献上《航海图志》与麒麟祥瑞。他特意加重监国太子四字,见使节们眼中闪过敬畏,唇角扬起欣慰弧度。
南京府尹率众官员相送,郑和躬身长揖:有劳诸位护佑船队修整,待面圣时,定奏明诸位功绩。
永乐十二年三月,阳光明媚,春风拂面。郑和率领着庞大的船队,历经数月的航行,终于抵达了天津港。这一天,天津港人头攒动,热闹非凡,人们都怀着激动的心情,等待着郑和的归来。
在港口,炎黄社常务理事、东厂提督徐增寿早已等候多时。他身负永乐皇帝朱棣和监国太子的嘱托,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