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 章 义理之学(2/3)
维,伏羲也就是以数学符号来解开纷繁复杂世界,解开剪不断理还乱的情绪,心数相匹配就是心数正,也就是合拍。情感与判断失调就是心术不正。数和术一个意思的。
诸子百家之所以夸大,本质上还是文本意义上。在之前有没有儒墨道各派,肯定有,只不过没有整理成系统书籍,去争夺各自利益。法家依托政府,必然为政府出谋划策。这也会迎来民间力量反对,老子学派应运而生。墨子是祭祀派,必然依附于政府,后世墨家不是消失,而投靠政府。天志明鬼才是墨家核心思想,这也是兼爱非攻原因所在。儒家从纯粹的民间中保,变成了政府与民众中保机构。政府假若无贤,意味着天下无道,自然民间力量得到整合,进行农民起义,政府假若有贤,民间归附,说明大家认同。中国在意不是政府形式逻辑,而是你征府内容逻辑是否出了问题。
两汉经学,这是经学内在矛盾所在。当时古书并不存在,而是存在儒生记忆里。五经正式亮相其实在汉朝。孔孟存在文本,但是两汉时期没有找到,直到现代考古,才发现战国时期楚简。焚书坑儒背后是中国人对书契集体失忆,儒道内在共性被人忽略。汉朝开始复兴经典,发现一个问题,民间已经找不到藏书,只能去寻找老者,能够背出一本经书,就给博士官职。在背诵五经过程中,出现师承不同,经书出现差异。当时根本没法判断谁背出是正版。后世书籍为啥出现重复根源所在就是背诵过程中出现了遗漏,不得不整合几家。直到古文尚书从孔府凿出,才出现古文尚书派。后世郑玄也是整合古今文五经,成为一流经师。两汉经学无力辨别儒家与墨家,道家三者区别,所以才会把大学中庸礼运三篇放进礼记中。此时儒家把五经高于四书。周公高于孔孟。独尊儒术,依托儒家为主,混合各家儒术。董仲舒之所以能够称为儒家,天道源自仁义。只要不仁义,百姓可以造反有理。这才是为何历朝历代谶纬之说都是首尾呼应。阴阳家就是谶纬之说首推者,也就是污名化易经罪魁祸首。这也是阴阳家越混越差根源所在,得形忘意。王弼与之相反,反象数,强调义理。经学迷信谶纬以及妥协于王权,必然让魏晋玄学出现土壤。
魏晋玄学,也是本乡声名鹊起基石。魏晋玄学口号就是去名教,任自然。这就是导致文化精英全面颓废,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