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红旗招展的青春年代」

第496章 知青们的出路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第496章 知青们的出路(2/4)

进了也不是有编制的正式职工,但杜鹃和好些还不死心的知青们都选择了赌一把。

她们把分到手的田地还给了村里,来棉垦公司当上了前途未卜的临时工。

挂靠在棉垦公司下的夜校是杜鹃最后的希望。

杜鹃今天之所以心神不宁,是因为她又开始患得患失。

他们这批来棉垦公司赌明天的落户知青里已经消失了不少身影。

有技术的几个早前就被要去了火电厂,率先拿到了县里的正式编制。

然后是酒厂招工,又去了三十多个落户知青。

而这次郑家峪火车站招收员工的机会在知青们里引起了轰动,可县里却优先照顾了那些已经超出高考年龄的老知青。

回到h县两年,依旧还是浮萍一朵的杜鹃已经彻底看不清人生的方向。

想哭却没有眼泪。

“别想多了,”最后还是室友把她拉进了窑洞,“张县说过不会不管我们,还有今年的高考。”

杜鹃抱着腿坐在炕上顺着室友的话自我安慰。

是啊,张县是个能人。

这才来了多久,原本死气沉沉的h县如今变化可真大,光是大家的精神气就高了好多。

室友一边换衣服一边低声说出了自己的打算。

“要是我今年还是考不上,县里又安排不了,我就南下去。”

没等杜鹃从惊愕中反应过来,窑洞外的院子里又响起了孤单的吉他声。

那是住在她们窑洞对面的男知青,一只被恋人抛弃的孤雁,也是一个把回城工作机会主动让人的傻瓜。

“我从山中来~~带着兰花草~~。”

听到那男知青的歌声,杜鹃轻轻叹息了一声。

他们这群人,似乎被整个快速变化的世界给彻底遗忘在了无人在意的角落。

进入五月下旬后,张宏城又忙了起来。

火车站那边还在建设,几个合资项目里除了古泉山酒外,都还没开始正式投产。

但他已经把目光放在了更远的地方。

逐年扩大的京城大学生法务援助小组如今已经发展壮大,甚至还独立出去了两个私人律所。

应老关系户张宏城的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1972,红旗招展的青春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