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简简单单做个天才就好(2/4)
课的时间,
一条崭新的回复出现在了赵佳林的聊天框内。
“河科大附中,高三,袁涛。”
收到回复之后,赵佳林赶忙就把信息往申请表上誊抄,
而越抄越觉得不太对劲。
“高中?”赵佳林打字询问道。
袁涛回了个点头的表情包。
赵佳林思索了片刻,然后忍着激动的心情,把自己的名字和袁涛的名字调换了个位置。
慷慨的把袁涛送上了联合申请人的第一顺位,
这是发现沧海遗珠了。
如果说袁涛回复自己是数学系研究生,那他将失去被他提名的资格。
如果回复是非数学系的研究生或本科生,那他将有机会被他放在第二顺位一起申请。
但他娘的是个高中生,那抱歉了,这是个金字招牌。
可以说,
这么一个靠简单的指点看懂顾然的高阶数学,并且发现其中的奥义的高中生,
在中科院比一个院士还要稀罕。
他赵佳林也是好起来了,能沾高中生的光了。
现在的外界对于科学界存在着一个很大的误解,
很多人都认为什么厉害的成就,尖端的科研,炫酷的理论体系都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登才能提出来的。
然后这些人身上一般都具有德高望重、老态龙钟、仙风道骨等词语……
其实不然。
如果真的翻看物理学史的话,就会发现其实那些大牛发力的时候,异常的年轻。
甚至可以说,这个世界绝大部分的物理学成就,都是一群大佬在年轻的时候完成的。
爱因斯坦在63岁的时候说:“一个人没有在30岁以前达成科学上的最大成就,那他永远都不会有。”
这是毫不夸张的,
牛顿在发现三大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微积分的时候,二十四岁。
爱因斯坦在创立狭义相对论的时候,二十六岁。
薛定谔提出波动力学的时候,二十六岁。
海森堡发现不确定性关系时,二十六岁。
玻尔提出氢原子模型的时候,二十六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