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简简单单做个天才就好(3/4)
约瑟夫森预言约瑟夫森结的时候,二十四岁。
安德森发现正电子的时候,二十二岁。
麦克斯韦发现电磁规律的时候,二十四岁。
……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所以,实际上这也从侧面印证了顾然曾经提出的集体意识共振的猜想,
按照常规的因果关系,
人们的刻板印象会觉得物理学发展要靠熬,先花几十年消化现有的,再艰难探索几十年,然后再简单的向前迈进一小步。
而天才是跳出这个因果的。
赵佳林心中万分激动,
科工部有一个人才挖掘专项基金,
也可以理解是拉新奖励或者内推奖励。
当然那奖励的金钱不重要,重要的是这有一个绑定的福利,
那就是内推进来之后,虽然新人享受着中科院最顶尖的培养体系,但他始终是名义上的导师。
而且后面这个天才的一切科研成果和成就,也会进一步影响导师的评级。
虽然这个条例看上去不怎么公平公正,但却非常公开,在科工部的内部文件中写的清清楚楚。
这个规矩要是在中科院铁定会炸锅,但因为是科工部定的规矩,反倒有了几分合理性。
科工部之所以成立,其目的就在于增强华夏科研的创新性和开创性。
所以,一些年龄到了一定地步,眼看着已经很难再有什么重大突破的老人,
与其不断的卷论文和科研,做着看着忙碌实则没有什么突破的事情,
不如多去把精力放在挖掘年轻人,培养年轻人上面。
赵佳林很聪明,但他知道自己的能力极限,也就是达成“最年轻的博导”这个标签了,
而想要达成“除顾然之外最年轻的院士”这个标签,他很清楚自己没有这个本事。
可是如果再加上一个袁涛,那么这个标签或许就能再争一争了。
虽然和顾然相比,袁涛应该要差很多。
但是和他相比,这小子的天赋比自己强多了。
而且顾然那样的人多少年也未必能出一个,
所以如果排除顾然的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