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征开始:十军团的绝境血路」

第267章 工业升级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267章 工业升级(1/3)

在“老熟人”刘大将军的引荐下,李睿顺利地见到了国府财政部长宋子文。

李睿明面上的身份是四明商社的总经理,但实际身份大家都心知肚明,不过宋子文对此并不介意,反正装莽不说破就行了,只有自己有钱赚就行,至于具体是跟谁做生意一点儿也不重要。

目前驼峰航线还没有开通,而且即便开通了那点儿运力也不足以解决国统区的庞大需求,眼下正是稀缺商品利润最大的时候,秉持着“有钱不赚王八蛋”人生座右铭的宋部长毫不犹豫地全盘接受了李睿开出的条件。

私底交易达成后,鄂豫皖根据地出产的青霉素、汽油、水泥等等物资迅速就搬进了孔、宋两家的私人仓库,金银、美元以及等价的粮食、棉、布、盐等也反向运往了鄂豫皖根据地。

根据地对这些国统区的自产物资虽然有需求,但因为人口终究有限,市场很快就达到了饱和,所以等到驼峰航线建立后,宋部长又想方设法地从英美进口了更多的机床、电机、管线等基础设备,甚至是完整成套的采矿、冶金、发电、炼油等成品生产线来满足独立师各工厂的扩产需求。

开战初期在太平洋战场上节节败退的美国此时对外援助极为大方,别说是重庆国府这样不值得防备的对象了,就连“天敌”苏联也是什么都给,不止给飞机、坦克、火炮、军舰等成品,还给工业生产线。

在这个背景下,宋部长没费太大力气就从美国搞来了一条“拖拉机”生产线。

这条生产线名义上是用来生产拖拉机,实则是美军广泛装备的kw353型十轮卡的生产线。

和生产线一起来到鄂豫皖根据地的还有一位叫做王守竞的北大教授。

王守竞教授是哥伦比亚大学毕业的留美博士,他本来是研究量子理论的,但在九一八事变后因为考虑到理论研究短期内难以见到成效而转为从事机械研究。

王守竞回国后的第一个小目标是帮助中国实现自产航空发动机,并且已经取得了美国惠特尼公司转让生产技术的许可,可惜王守竞教授一心做事而忽略了其他,未能从这次技术转让中分到一杯羹的行政院副院长孔祥熙直接就否决了他的仿造方案,并且束之高阁。

不甘心失败的王守竞又开始筹建汽车厂,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从长征开始:十军团的绝境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