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六十年代我在东北上山下海」

第176章 丝绸换粮食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第176章 丝绸换粮食(2/6)

所有粮食物资的一成给长海他们,至于长海需要打点那个方面那是他的事儿。

陈厂长很高兴,采购价一共才九千多块钱,而换回来的粮食确是价值两万四千块钱。这也太合适了。还有啥成品料子二百五十七块,凑整就给他们二百六十块。这样就是九千四百块钱。

关键是换回来的是白面和猪肉,拿出一半来再换成粗粮,粮食紧张的问题就彻底解决。过年的时候还能给职工改善一下。

长海在家还没待够,陈厂长找铁路关系,就给他们二货三人组特别安排了一趟差,并且王尚友跟车。

二货三人组心不甘情不愿的跟着王尚友上了车,王尚友讹了长海三十块钱,以及所有这次长海领的全国粮票。

这一路上王尚友瘦驴拉硬屎,带着二货三人组吃了一路的国营饭店。长海心都在滴血呀。这老逼登,可算是放飞自我了。看样这一年多是给他憋坏了。

到了牙林林业局,长海没有直接去联系姜喜军,而是和王尚友先去找了杨书记。

把情况跟杨书记一说,杨书记都惊到了,他们林业局就有自己的铁路货场,长海想利用他们的货场跟仓库进行交易。

长海许诺每次交易给他们林业局留下半成的粮食和肉类。

杨书记一个人也拿不准,找了他们班子成员商量了一次,但是他没说粮食是怎么来的,只是说这些粮食有一部分是军方的。

结果他们局长都没考虑就答应了,半成粮食跟肉类那也是几吨粮食呀,能解决大问题的。

得到杨书记的答复,长海和王尚友去了松林镇姜喜军家。

没想到的是,姜喜军的老丈人也在,老爷子中文名叫董廖夫。看模样就是老毛子,但是一张嘴一口纯正的东北大碴子味儿。

粮食和肉类全都运过来,放在孙叔找的一个仓库里。

长海和王尚友跟廖夫大爷讲了,以后可以把货物直接运到林业局货场仓库。

廖夫大爷说“这次比较匆忙,所以弄到的货不是很多,下次至少是这次的一倍还要多”

其实长海也明白,人家一开始心里也没底,但是能有这个魄力就已经很难得。看来这位廖夫大爷也不是个简单人物。

长海找林场场长给杨书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五,六十年代我在东北上山下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