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初入复旦(二)(2/4)
是听了诗歌《两个人的车站》的深情朗诵才去找电影看的,也由此爱上苏联电影的深沉、静谧与宏大。题外话是我本来一心是想学中文或者新闻的,但在填报志愿时,我鬼使神差地放弃了当时非常热门的新闻专业,选择了比较新的国际经济法。等入校从同乡那里听到的消息才让我万分庆幸自己的选择,没有去当炮灰,不然还不知道我的命运会是什么样呢。和我同时从甘肃考入新闻系的男孩其实一直在复旦附中就读,只是回父母工作的兰州、他的户口所在地参加了高考,新闻系那一个名额几乎就是为他量身定做的。他后来继承了诗社社长的衣钵,是校园里的风云人物。我后来在电视上看到这位头发花白、日理万机的校友,他已经是传媒的总裁,典型的成功人士了。
我前面其实只是讲到一些比较直观的感受,我一直有些体会今天一并讲出来。我当时考上复旦后我好朋友的姐姐羡慕地说“简直做梦都想去复旦啊!”我是多少人羡慕的对象啊。出了校园,甚至在公交车上别人听到我们是复旦大学的,眼光立马充满景仰,上海人是很认复旦的牌子的。不过我这个中学同学眼里的牛人,到了这里,才算是知道什么叫小巫见大巫了,在人外有人、山外有山的丛林里觉得自己简直卑微得要钻进地缝去。我的24个同学几乎个个来自全国的重点中学,好多学校的名字是我在《作文通讯》里早都熟悉的。班上甚至有曾在美国高中交流过一年的复旦附中优秀生,这个成绩好得不太真实的男生一直是大家的榜样,他在其他方面也堪为表率。他后来的毕业论文是用英文写的,我们开玩笑老师看得不会发晕吧?还有从上外附小一路上到上外附中的同学,她听一遍英文歌曲就能抄下歌词,甚至用英文写诗、写小说,原版书对她算什么呢?后来班上还有一个从美国大学退学回来的同学,她逆潮流而动的选择让她闻名遐迩,她在上海《青年报》上的专栏“我从美国归来”引来雪片般的邮件,一度我们的邮箱都被她的热情读者塞满了。超牛的同学还有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
我的自卑感是从英语课开始的,上中学时尽管英语老师会给我看他订阅的《chadaily》,我倒可以翻着字典可以看,但没有听说训练,都是“哑巴英语”。第一堂英语课,矜持的美女老师在黑板上写下她的名字“王裴”,我之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