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3章 电波逐光:通讯突破(3/7)
室气氛略显凝重,昏黄的灯光仿佛也在为这难题发愁。我神情严肃地说:“有线电报虽然解决了一部分问题,但部队灵活作战还需要更先进的通讯设备,军用电台迫在眉睫啊。”声音低沉而坚定,目光扫过每一个人,传递着不容置疑的决心。李琳点头,目光坚定地说:“我想在有线电报基础上,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实现信号无线发射和接收。就像这样,通过变化的电流产生磁场,磁场又能在远处导体中感应出电流,信号就能无线传输了。”她一边说,一边用手在空中比划,试图让大家更直观地理解她的想法。众人听后纷纷点头认可,周院长说道:“这个想法很有创意,但要实现起来,恐怕难度不小。”李琳微微皱眉,眼中透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再难我们也要试试,这是目前最好的办法了。”她的决心,不仅源于对科研的热爱,更来自对共和国的责任,她深知自己不能退缩。
共和国科学院在面临军用电台研发困境时,周院长四处寻觅能助力突破的人才。一次,他偶然听闻在南方一座小城的工坊里,有个叫陈启的奇才。当地的工匠们都对陈启的技艺赞不绝口,说他总能用一些独特的方法解决复杂的问题。周院长实地考察时,看到陈启正在对一个简陋的通讯雏形设备进行改造。这个设备原本只是一些零散的元件拼凑而成,在陈启的巧手下,他通过巧妙地整合线路,将原本混乱的布局变得规整有序,还利用一些当地常见的材料自制了部分关键元件,不仅让设备体积大幅缩小,性能也得到了显着提升。交谈中,陈启对通讯设备的构造和原理有着独特且深入的见解,周院长当即认定他是解决电台体积问题的关键人物。
周院长又听闻有一位叫林朝霞的女子,虽身处偏远之地,但在数学与电磁学方面造诣颇深,常自行钻研一些独特的学术见解。周院长辗转联系上林朝霞后,邀请她前来一叙。林朝霞到来后,详细阐述了自己对信号传输原理的深入理解,通过绘制大量图表,展示了如何利用数学方法模拟信号在不同环境下的传输路径与衰减情况,并提出了创新的优化策略。她还分享了自己过往利用类似方法,帮助解决一些小型通讯设备信号干扰与衰减问题的实例。她的专业能力和创新思维让周院长确信,林朝霞能为军用电台信号传输难题提供关键理论支持,便邀请她加入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