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6章 聊城市介绍(1/4)
第256章聊城市介绍
山东省——聊城
聊城的建城历史可追溯至战国时期。公元前372年,齐国在此筑城,取名“聊城”,因“聊”有“高”之意,暗喻城池地势高峻。楚汉相争时,燕王韩广曾在此称帝,后为刘邦攻破,留下“刘邦围聊”的典故。古城墙遗址至今犹存,城北的“古聊斋”地名仍可窥见历史印记。
唐宋发展
唐朝时,聊城因位于大运河(永济渠段)与徒骇河交汇处,逐渐成为南北交通要道。北宋时期,运河漕运兴盛,聊城成为重要的粮食集散地,史载“舟楫塞港,街道肩摩”。城内现存的宋代石碑《重修光岳楼记》残片,印证了当时商贸的繁荣。
明清鼎盛
明朝初年,京杭大运河泇河新道开通,聊城成为南北漕运咽喉。明洪武年间修建的光岳楼,不仅是军事了望塔,更是商贾集会、文人雅聚的场所。清代聊城更因运河贸易达到巅峰,晋、陕、徽商在此设立会馆,现存的山陕会馆雕梁画栋,其“悬镜楼”“斗拱戏楼”等建筑堪称清代商帮文化的活化石。乾隆帝六下江南,五次驻跸聊城,留下“聊”字御笔题匾,现藏于光岳楼博物馆。
运河衰落与文化传承
清末铁路兴起,运河漕运逐渐衰微,但聊城深厚的运河文化并未消逝。1931年,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在冠县开展“乡村建设实验”,与梁漱溟的邹平实验形成山东两大乡村教育典范。抗战时期,鲁西北革命根据地在此建立,冀鲁豫边区银行旧址、范筑先将军抗日纪念馆等红色遗址至今留存。
运河文化
漕运记忆:明清时期,聊城运河码头日泊船千艘,货物吞吐量占山东全省三分之一。如今东昌湖畔的“运河文化博物馆”通过全息投影还原漕船装卸场景,馆藏清代漕帮船工号子录音,仍能听到“嗨哟!运河水哟——”的沧桑回响。
商帮遗存:山陕会馆的“八卦戏楼”暗藏商业智慧——戏楼呈八卦形布局,商贾可边听戏边洽谈生意。会馆内的“千工栋”雕有“商船满载”的故事,石柱上“汇通天下”四字彰显晋商气魄。
非遗传承
东昌葫芦雕刻:国家级非遗项目,艺人以聊城特有的“范葫芦”为载体,用烙铁在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