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凌烟志」

第94章 中国历史上首个僧人所建佛法政权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第94章 中国历史上首个僧人所建佛法政权(2/7)

,佛教迅速发展,所度僧尼达五十多万人,修建寺院三千多所,立塔一百一十座,写经十三万卷,佛教在隋文帝时代的盛况可见一斑。

隋文帝去世后,隋炀帝杨广也笃信佛法,他在位期间继续支持佛教,建寺、度僧、造像一如其父,并亲从天台智者大师智顗受菩萨戒,迎请吉藏大师入慧日道场弘扬三论。由于隋炀帝的支持,三论与天台二宗在隋代得以开宗立派。

随着佛教在隋炀帝时期的进一步蓬勃发展,僧人的地位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他们穿梭于宫廷与民间,受到各阶层的尊崇礼遇。僧人的话语开始在社会舆论中拥有相当的权重,许多达官贵人乃至皇室成员都以能与高僧大德交往为荣。他们在经济上也备受优待,寺院拥有大量的田产,生活富足无忧。这些僧人不再仅仅被视为宗教修行者,更成为一种特殊的社会阶层,与其他阶层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种僧人地位的提升和社会影响力的扩大,却也产生了一些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高昙晟便是看准了这个时机,在这样一个僧人势力膨胀、社会秩序因各种因素而略显松动的环境下,开始谋划起义之事。他将佛教的影响力试图转化为自己起义的助力,打着佛教救世等旗号,蛊惑了一些被压迫的民众以及对现实不满的人,使得原本就暗流涌动的局面更加复杂,为他的起义创造了一定的机遇,也给隋末唐初的统治带来了又一重危机。

高昙晟开始暗中结交僧侣,游说信众。他控诉朝廷无能,痛斥贪官污吏,同时积极灌输建立佛国的理想。他的言辞慷慨激昂,深深打动了那些饱受苦难的百姓和僧侣。渐渐地,僧俗两界有许多人开始追随他,视他为救世之主。

隋唐时期,有钱有势的佛教信众都以捐资助佛为功德,尤其是资助举办无遮大会。无遮大会是佛教每五年举行一次的重要佛教法会,主要以布施为主要内容。无遮,意为宽容一切,解脱诸恶,不分贵贱、僧俗、智愚、善恶,一律平等对待。无遮大会起源于印度,最早由戒日王在恒河与阎牟河之间设立,旨在广结善缘,布施财物给僧人、婆罗门及贫困孤独者。中国的无遮大会始于梁武帝时期,盛行于南北朝。梁武帝在同泰寺设四部无遮大会,规模浩大。

据《大唐西域记》记载,唐代玄奘法师曾参加在印度举行的无遮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大唐凌烟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