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9章 服务等级协议、不同架构中的数据流定位(1/4)
随着机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运营复杂度日益增加,涉及的部门和机构众多,包括空管部门、地服公司、航空公司、海关、气象局等。
为了保障机场的安全、高效运行,协调各参与方的工作,机场引入了服务等级协议也就是s管理机制,通过制定详细的s,明确各方的责任、服务标准、响应时间和数据交互规范,确保机场运营的各个环节能够紧密衔接。
“这就像是大家共同遵守的‘游戏规则’,只有这样,机场运营才能有条不紊。”秦奕一边说着,一边翻看着收集来的资料。
陈宇点了点头,回应道:“没错,秦总我觉得可以先从内部部门入手,明确他们的职责和服务标准。”
于是,两人首先将目光投向了空管部门。
秦奕手指在键盘上快速敲击,调出机场信息化系统的相关架构图然后说道:“在信息化系统已经搭建得较为完善的时候,空管部门的航班雷达数据,理应通过专门的数据接口,借助信息化设备直接同步至控制中心系统。”
“这既能提升数据传输效率,还能减少人为干预导致的误差,要是遇到重大空域调整,依旧得提前1小时,通过加密数据通道,向控制中心发送经过数字签名的正式文件。”
陈宇一边记录,一边补充:“一旦做出航班延误或备降的决策,空管部门需在15分钟内,通过信息化系统内置的即时通讯模块,向控制中心推送通知,要是控制中心这边没有回应,理应用电话设备再次进行通知。”
“要是雷达数据传输出现异常中断,塔台需在30分钟内启动备用数据链路,并在1小时内,安排技术人员赶赴控制中心,协助恢复数据同步。”
在陆续梳理完地服公司和消防与医疗部门等内部部门的s之后,两人开始研究外部机构的协同规则。
秦奕说道:“航空公司对航班计划和动态信息了如指掌,计划变更要通过aftn电报提前2小时通知,格式得符合icao标准。临时备降航班信息,要在着陆前30分钟电话通报,后续补发书面确认。”
“要是航空公司误报机型信息,导致停机位冲突,得承担全部廊桥维修费用。”
谈到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