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五个维度构建系统性土地治理框架》(1/3)
一个月后,《湘省日报》刊发了一篇《谁在掠夺农民的“命根子”?》的报道,报道里披露了许家村强制征地事件里面的许多细节。
原来在1985年县政府原始规划中,许家村地块被明确标注为“永久基本农田保护区”,而到了一年之后也就是1986年的修订版规划中,同一区域就被悄然变更为“二类工业用地”。
匪夷所思的是,签署这份文件的县规划局局长周某,他的儿子周某某名下的房地产公司,恰恰中标了该地块的配套商住项目,背后是否存在利益勾连,不言而喻。
报道并未就此止步,其还进一步揭开了补偿环节的重重黑幕。
依据《土地管理法》规定,“青苗费按当季作物产值补偿”。但许家村2000亩稻田和柑橘林,却未得到分文补偿。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邻村张家坳刘某的10亩桂花树,竟以“经济林木”的名义,每亩获得2000元赔偿。
当记者和村民一同上政府相关部门质问的时候,县国土局干部不仅没有正面回应,反而嗤笑村民:“人家有背景,你们比不了!”
此外记者通过暗访还发现,许家村这块这个工业用地所谓的“工业园”不过是个幌子,推平的土地已被港商黄某,打着“爱国侨商”的旗号,以低价圈走500亩,随后转手倒卖给星城房企,从中谋取暴利。
当村民要求公开征地批文时,周局长不仅没有给予合理答复,还大声呵斥:“你们懂什么国家发展大局!”
更为恶劣的是,当村民试图上访反映问题时,3名寄送举报信的青年,竟被以“扰乱社会治安”的罪名拘留。
文章一经发表,在湘省激起千层浪,民众义愤填膺,纷纷要求彻查此事。
几天后,《南方周末》《华国青年报》这两个在全国范围内都有相当影响力的媒体迅速转载了这篇报道,并围绕土地问题发表多篇社论,其中常先和秦奕深入讨论之后撰写的《五个维度构建系统性土地治理框架》更是引发热议。
在这篇报道中,常先开篇便点明,许家村的征地冲突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华国国土地制度深层次矛盾的集中体现。想要从根本上解决土地问题,必须从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