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小说集世间百态」

第41章 《孙思邈教我学针灸》跷脉病症论治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第41章 《孙思邈教我学针灸》跷脉病症论治(3/4)

海、阳陵泉、三阴交。申脉直刺05寸,行捻转泻法;照海直刺06寸,行提插补法;阳陵泉为八会穴之筋会,直刺1-15寸,行提插泻法,以针感向下肢传导;三阴交直刺1-15寸,行平补平泻法。同时,让他多食用富含营养的食物,如鸡汤、猪蹄等,以滋养气血。经过一段时间的综合治疗,小伙子的下肢力量逐渐恢复,又能活力满满地奔跑了。

第五位患者是一位老人,他患有严重的失眠症,同时伴有眩晕症状。我分析是跷脉与其他经络气血不和所致,在针刺照海、申脉穴的基础上,又选取了百会、风池等穴位进行调理。照海直刺05寸,行提插补法;申脉直刺03寸,行捻转泻法;百会向后平刺05-08寸,行平补平泻法;风池向鼻尖方向斜刺08-12寸,行捻转泻法。采用平补平泻的手法,以调和气血、醒脑安神。经过多次治疗,老人的失眠和眩晕症状都得到了有效缓解,他的脸上重新绽放出了笑容。

第六位患者是个孩童,他夜间睡眠不安,时常惊醒,且走路时容易摔倒。我在孙思邈的帮助下,仔细为他诊断,发现是跷脉功能未完全发育成熟,气血不足。考虑到孩童的体质,我采用了轻柔的按摩手法,按摩照海、申脉等穴位,同时建议家长为他准备一些健脾益胃、补气养血的食物,如山药粥、红枣汤等。针刺时,照海、申脉均浅刺01-02寸,采用轻柔的捻转补法,以局部微微红晕为度,不留针。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孩童的睡眠逐渐安稳,走路也更加稳当了。

第七位患者是一位产后的妇女,她出现了下肢浮肿、乏力,且睡眠质量差的症状。我判断是产后气血亏虚,跷脉失养。除了针刺和艾灸相关穴位,还为她开了一些补气养血的食疗方子,如当归生姜羊肉汤等。针刺选取照海、气海、三阴交、足三里。照海直刺05寸,行提插补法;气海直刺1-15寸,行提插补法,可配合艾灸气海穴,用艾条温和灸10-15分钟;三阴交直刺1-15寸,行提插补法;足三里为强壮要穴,直刺1-2寸,行提插补法。经过一段时间的调养,她的身体逐渐恢复,下肢浮肿消退,睡眠也变得安稳了。

第八位患者是一位长期伏案工作的官员,他经常感到下肢沉重、酸胀,且难以入睡。我诊断为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中篇小说集世间百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