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从心理根源到生命意义:探寻和谐人生之道(2/7)
科技进步与物质生活的丰富并未同步提升个体的心理幸福感。相反,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精神障碍的发病率呈显着上升趋势。从神经心理学角度解释,每一次欲望的满足会促使大脑神经递质多巴胺的释放,带来愉悦感,但同时也会提升大脑对愉悦刺激的阈值。这意味着,下一次个体需要更强烈、更丰富的刺激才能获得同等程度的满足感,否则便会陷入不满与失落的情绪状态。这种基因层面的设定,初衷是驱动个体不断追求资源以保障生存与繁衍,但在现代社会丰富的物质环境下,却容易导致个体陷入对欲望的过度追求,使得预期与现实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大。例如,在经济发达地区,尽管人均收入较高,物质生活条件优越,但居民的心理健康问题却更为突出,抑郁症发病率居高不下,这充分反映了期望与现实之间失衡所带来的心理困境。
鉴于控制现实存在诸多困难,心理学研究建议,个体应将关注点适当转移至期望的调整上,通过合理的心理调适,实现预期与现实的动态平衡。
三、大脑的预测机制:心理问题的神经学基础
现代神经心理学研究揭示,大脑具有强大的预测功能,其运作机制类似于一台精密的预测机器,这一理论被称为“贝叶斯大脑”理论。
贝叶斯定理为理解大脑的预测加工模式提供了重要框架。根据该定理,大脑对外部世界事态发生概率的评估,依赖于两个关键因素:一是个体对该事态发生概率的初始信念,这源于个体过往的经验、知识储备以及认知模式;二是当下获得的可用证据与该事态的一致性程度。大脑基于过往的经验、记忆、学习经历等数据,构建起一个复杂且动态的关于世界因果秩序的模型。在日常生活中,大脑持续收集新的信息数据,对这一模型进行实时更新,其核心目的是生成对当下情境以及未来发展的预测。
当大脑的预测结果与实际感知信息不一致时,预测误差便会产生。为了减少这种误差,使预测与现实更加契合,大脑会依据误差反馈对内部模型进行调整。例如,在视觉感知实验中,当个体最初看到一幅模糊的黑白图案时,由于缺乏足够信息,大脑可能难以做出准确判断。然而,当个体随后看到一幅清晰的蛇的图案作为参照后,再次审视最初的模糊图案,大脑会依据新获取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