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章 从心理根源到生命意义:探寻和谐人生之道(3/7)
信息,对其进行重新解读,将其感知为蛇的形象。这一过程体现了德国物理学家、生物学家赫普霍兹提出的无意识推理概念,即个体的感知并非单纯由外界刺激自下而上直接决定,而是受到大脑事前经验自上而下的推理影响。不同个体由于生活经历、知识背景和认知风格的差异,面对同一事物时,会基于自身独特的经验模型进行推理,从而产生不同的判断与反应,这与认知行为疗法中的情绪abc原则具有相似之处。情绪abc原则指出,激发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而个体对激发事件的认知和评价所产生的信念(b)才是直接导致情绪和行为后果的关键因素。
以身体感知为例,当个体肠胃长期处于舒适状态时,大脑基于过往经验会预测下一刻肠胃依然保持正常状态。然而,若突然出现肠胃剧痛,实际体验与预测之间的巨大差异会产生强烈的预测误差。这种误差信号会迅速传递至大脑,促使大脑对关于肠胃状态的预测模型进行更新,以适应新的现实情况。
心理问题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大脑内部预测模型与实际感受之间的误差频繁出现且不断增大。以焦虑症、抑郁症、强迫症等常见心理障碍为例,患者往往对世界存在着精准且过高的预期。例如,患有失眠恐惧症的患者,通常对睡眠质量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不仅期望每晚睡眠时间达到特定时长,还追求深度无梦的完美睡眠状态。一旦实际睡眠情况稍有偏离,便会引发强烈的焦虑与不安情绪。社交恐惧症患者内心深处坚信他人必须对自己持有积极、尊重的态度,因此,他人不经意间的一个眼神、一句玩笑话,若与这种预期不符,便可能引发患者的焦虑、自卑等负面情绪。洁癖患者执着于环境的绝对整洁,强迫思维患者对问题答案的确定性有着过度追求。这些现象表明,心理障碍患者对自身、他人及周围环境的预期往往脱离现实的多样性与不确定性。面对现实世界的无常变化,他们因过高且精准的预期,极易产生消极的联想与过度的担忧,对现实事件做出更为消极、悲观的解读,从而导致情绪的频繁波动与痛苦体验的加剧。相比之下,心理状态较为健康的个体,对世界的预期相对灵活、模糊且较低。例如,对于睡眠,他们更能接受不同质量和时长的睡眠状态;在社交中,他们对他人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