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境互联」

第11章 从心理根源到生命意义:探寻和谐人生之道

上一页 简介 下一页

第11章 从心理根源到生命意义:探寻和谐人生之道(4/7)

与态度持有更为豁达的态度,不过分在意他人的看法。

四、应对预期偏差的策略:主动推理与感知推理的对比分析

当面对预期与现实之间的偏差时,大脑会启动两种不同的应对策略,即主动推理与感知推理。

主动推理是指大脑通过主动发起行为,改变感官输入信息,以使现实状况符合预期。例如,在睡眠问题上,担心失眠的个体可能会提前采取一系列措施,如调整卧室环境、遵循严格的睡前仪式,试图营造有利于睡眠的条件。若躺在床上仍无法入睡,可能会尝试强迫自己放松、反复确认自己是否有困意,或者通过深呼吸、冥想等方式试图诱导睡眠。在社交情境中,当个体感觉他人态度不友善时,可能会选择主动回避与对方接触,或者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分析对方行为的动机,试图找到原因以消除内心的不安。这种策略本质上是个体试图通过控制外部现实来满足内心预期,短期内或许能够缓解因预期偏差带来的焦虑与不适,缩小预测误差。

然而,从长期来看,主动推理存在诸多弊端。主动推理过程中,个体往往根据自身预期对感官输入进行筛选和过滤,只关注与预期相符的信息,而忽视或排斥其他可能的信息。这使得大脑内部的预测模型未能充分吸收新的、全面的信息,无法进行有效的更新与优化。当下次面临类似情境时,预测模型依然基于原有的有限信息进行预测,导致对其他可能性的排斥,使得预期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进一步扩大。例如,长期通过强迫自己入睡的方式应对失眠问题,可能会导致对失眠的恐惧和焦虑加剧,下次面对睡眠情境时,更容易陷入紧张与不安,使得入睡困难的问题愈发严重。在社交方面,过度回避不友善的人或过度分析他人动机,可能会强化个体对这类情境的负面认知,导致社交圈子逐渐缩小,对社交情境的应对能力逐渐降低。

感知推理则是大脑以一种不加评判的方式,依据感官输入的实际信息,对外部世界的预测模型进行更新。这意味着个体如实接纳所有的现实体验与情绪感受,不进行主观的干预与调整。例如,当个体出现疑病焦虑症状,感觉身体某部位疼痛不适时,若采用感知推理策略,个体不会立即采取行动来缓解疼痛或通过频繁就医、查阅资料等方式来确认自己是否患病,而是单纯地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梦境互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