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穿刘备,从平定黄巾开始」

—————…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1/3)

将门虎子明世宗嘉靖七年闰十月初一(1528年11月12日)子时,戚继光出生在山东承宣布政使司济宁州鲁桥镇(今属山东省济宁市微山县)上。[65]戚家原籍山东东牟(属今莱芜),因避元末战乱,六世祖戚祥举家迁徙到濠州定远昌义乡。戚祥后追随朱元璋南征北战,在攻取云南的战斗中阵亡。朱元璋称帝后,时追念戚祥开国有功,授予其子戚斌为明威将军,世袭登州卫(今山东蓬莱)指挥佥事。自此,戚家一直在登州任职。[71]戚继光的父亲戚景通刚毅好学,有军事才能,先后出任过山东备倭军事都指挥、大宁(今河北保定)都指挥使及神机营副将等职。戚景通五十六岁时才得一子,故对戚继光要求相当严格。他不仅悉心教导读书识字、传授武艺,还常常灌输一些保国安民、为人处世的道理。尽管戚家出身将门,但家境十分清苦。戚继光十岁时父亲回籍奉养祖母,更是艰辛。在这种家庭氛围熏陶下,戚继光自小就喜欢“弄捭阖,多权奇”,少年时代即已“通文史经义”。[71]崭露头角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戚景通病重,自知将不久于世,就让戚继光迅速赴京办理袭职手续,但尚未等到戚继光回家,他就去世了。这样,年仅十七岁的戚继光承袭了登州卫指挥佥事的世职,开始了长达四十五年的戎马生涯。[6][71]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十九岁的戚继光负责管理登州卫所的屯田事务。经过清理整顿,颇收成效。当时山东沿海一带遭受到倭寇的烧杀抢掠,戚继光有心杀贼,在一本兵书的空白处题了一首名为《韬钤深处》的诗,诗中最后两句说:“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反映出他要为国为民奋斗一生的远大抱负。[7][71]共2张连环画中的戚继光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开始的五年中,戚继光每年一次率领登州卫兵家子弟前往蓟州戍边,每次都出色地完成任务。后来在回忆起这段特殊经历时,戚继光曾说:“(吾)弱冠自奋,部署六郡良家备胡,稍习北鄙利弊。”可见此行这对于他后来的影响。在此期间,戚继光于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十月考中山东乡试的武举。次年九月到京师会试时,恰逢庚戌之变爆发,鞑靼军自古北口直抵北京城下,明廷慌忙筹划保卫京师。戚继光于是“条上便宜,部当其议”,被任命为守卫京师九门的总旗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魂穿刘备,从平定黄巾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