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农村循环经济(3/3)
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
让二十出头的毛头小子掌管这么大项目?老辈们面面相觑,脸上写满不信任。
“我赞成。”一个沙哑的声音突然响起。老族长拄着拐杖站起来,目光炯炯,“我活了七十多岁,明白一个道理——敢让年轻人挑担子的村子,才有未来。”
一片寂静中,不知谁先鼓起了掌,很快整个会议室掌声雷动。
柳青的眼眶有些发热,他知道,这不仅是对于一个项目的认可,更是对于新思想、新道路的接纳。
工程开工那天,整个柳家沟都沸腾了。
深圳来的技术员指导沼气池建设,陈永年派来的设计师规划游客中心,连县建筑公司都派人来学习这种“循环农业”模式。
柳青忙得脚不沾地,白天在工地协调,晚上研究林小雨母亲笔记中的细节。
他发现笔记最后一页夹着一张发黄的纸条,上面写着:“生态是根本,文化是灵魂,科技是翅膀。”
这简短的十二个字,仿佛道破了农业发展的真谛。
“柳青!”一天傍晚,老周兴冲冲地跑来,“沼气池产气了!你快来看!”
柳青跟着跑到新建的沼气站,只见压力表的指针稳稳地停在绿色区域。
老周拧开灶具阀门,划了根火柴——“噗”的一声,蓝色的火苗欢快地跳跃起来。
“成功了!”工人们欢呼雀跃。这意味着养殖场的粪便终于变废为宝,不仅解决了污染问题,还能为村里提供清洁能源。
当晚,村委会通了沼气灯,明亮的光线让老人们啧啧称奇。
柳青趁热打铁,召集年轻人开会讨论旅游项目。
“我想复原传统农耕方式,”知青返城的张建军推了推眼镜,“比如水车灌溉、石磨碾米,让游客体验最原始的农业技术。”
“还可以搞采摘园,”梳着马尾的女知青王丽红补充道,“城里孩子连苹果长在树上都不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