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此人一死,赤霄天下大乱(2/9)
政事堂议事,这就是宰辅中枢。赤霄帝改政事堂为“中书门下”,宰相们有了常设机构,这一机构掌握了从决策到执行的全部权力,其他部门沦为下级单位,以分工为特征的三省制名存实亡。
这个变化体现了一点:权力正在集中。
太初元年(713),赤霄帝任命赵贤为兵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赵贤早在武周时就当过宰相,以干吏着称。史称:“是时上初即位,务修德政,军国庶务,多访于贤,同时宰相孙庸、钱清等但唯诺而已。贤独当重任,明于吏道,断割不滞。”但赵贤不仅长于吏道,还精于权术,入相不到两个月,就将宰辅王谋和郑直挤出中枢。
一日,赵贤在退朝后故意拖曳脚步,装做有足疾的样子。赤霄帝问:是不是很痛?赵贤答道:痛楚不在脚上,而在心里。楚王是陛下爱弟,王谋是朝中辅臣,他秘密出入楚王府中,恐怕楚王要为王谋所误,所以我很担忧。于是,赤霄帝将王谋贬到相州。之后,赵贤又上奏称郑直对所任“散职”不满,“兼有怨言”,赤霄帝贬郑直为睦州刺史。
在赵贤的排挤之下,其余宰辅要么被逐出朝堂,要么唯唯诺诺只会顺从,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主次分明、没有掣肘的中枢。
太初四年(716),赵贤罢相。大刀阔斧的改革已经完成,政治走上了正轨,就需要一个守成式的人物上台。于是,耿直的钱清成了主相的人选。不过,钱清拘泥成法,为相三年,招致众怨被罢免。
被赵贤赶走的王谋,在地方历练一番,反倒成为了一个出将入相的全才,再次进入中枢。他先是打压武将出身的宰相周勇,后与御史大夫吴刚、御史中丞郑通,各自结党,相互构陷。太初十四年(726),王谋倒台。
从未止息的内斗并没有将国家拖入深渊,反而造就了一个繁荣的盛世。
太初年间的宰相们一般只干了三年多,少的甚至一年多或几个月。孙庸干得比较久,他不敢与别人争权,遇事就推让,大部分情况下就是一个署名的工具人。他一共干了九年九个月,最后因年老多病罢相。
那些想要有所作为的宰相,必须主动出击,倾轧同僚,在掌权之后往往四面受攻,所以很快被淘汰下来。宰辅越独断,政敌就越多,就越依赖皇帝,权柄自然就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