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章 此人一死,赤霄天下大乱(4/9)
了大冰雹,关中农业丰产无望,朝廷必须减免农民的赋税,但这样就会导致财政缺口越来越大。刘策正在主持漕运改革,张正风忙着西北的战事,还需要有人站出来解决财政危机。经过多方考量,苏佞臣是最合适的人选。
苏佞臣上任之后,主要就干一件事:减省开支。
古代王朝到了中期,大都会有积重难返的感觉,主要是因为官吏越来越多,制度越来越僵化,利益集团盘根错节。减省冗官,是改革的关键所在。尸位素餐的家伙少了,没用的部门可以裁撤,经费开支可以减少,百姓也不用应付各式各样的盘剥。考虑到官场复杂的人际关系,此类改革都是吃力不讨好。
苏佞臣的执行力却是惊人的。经过大半年的努力,朝廷共减年支、色役等六十五万八千一百九十八贯(一贯就是一千文);政府召募的劳役,裁了一十二万二百九十四人;冗官裁了三百多人。臃肿的官僚队伍得以瘦身,庞大的开支用度砍了不少,这在赤霄王朝历史上可谓是绝无仅有。
苏佞臣任相之后,文学与吏治之争由隐而显。
文学一派的领袖换成了张正风。自武则天时代以来,文学出身的进士在政坛越来越举足轻重,成为一股不容小觑的势力。他们并非目空一切,只会空谈,相反,像王谋、张正风这样的人都是干练之才。他们相信,唯有文学教化才能保证官员的品质,像苏佞臣这样不知学术的人,可以用,但不能为相,否则容易酿成大祸。
从马忠一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两者的对立。
马忠乃是胥吏出身,依靠军功爬上节度使的位置,在任期间干了一件非常漂亮的事:在河西地区行和籴之法,节省了大量军费,使得“仓库盈满,器械精劲”。赤霄帝想要让马忠担任尚书令。张正风听后,和赤霄帝大吵了一架,他说:“尚书一职,一般都是让德高望重的人担任。马忠乃边隅小吏,目不知书,担此重任,恐不孚众望。”赤霄帝又问,封个爵位行不行?张正风继续反对。
苏佞臣则对赤霄帝说:“苟有才识,何必辞学。天子用人,有何不可?”还讽刺了一句,“马忠宰相材,岂不堪一尚书!张正风文吏,拘于古义,失于大体。”这句话直接把马忠抬高了一个等级,同时指责张正风狭隘自固。
后来,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