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

第6章 (15)栀子豉汤方

上一章 简介 下一页

第6章 (15)栀子豉汤方(1/5)

原文:未持脉时,病患手叉自冒心。师因教试令咳,而不咳者,此必两耳聋无闻也。所以然者,以重发汗,虚故如此。发汗后,饮水多必喘;以水灌之亦喘。

这个问题描述的是中医临床诊断中的一些细微观察和推理过程。医生在尚未切脉时,注意到病患双手交叉覆盖在胸口上,这是一种可能表明病患心中有不适或虚弱的体态。接着,医生尝试让病患咳嗽,但病患没有反应,这提示医生病患可能双耳失聪。医生推断,这种情况很可能是因为病患之前过度发汗,导致身体虚弱到连咳嗽的力气都没有,同时也可能影响了听力。

进一步,发汗后如果饮水过多,或者用水直接浇灌身体(这里可能指的是一种急速降温的方法),都会导致喘息。这是因为发汗后身体毛孔张开,此时大量饮水或冷水刺激会使寒气更易侵入体内,影响肺气宣发,从而引发喘息。

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反映了中医对于人体生理病理的深刻理解,以及通过细致观察病患体态、反应来进行诊断的智慧。发汗是中医治疗外感病的一种常用方法,但过度发汗会损伤人体正气,导致一系列后续问题。

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理解为:中医在临床诊断中,通过观察病患的体态、反应等细节,结合中医理论进行推理判断,从而得出病患可能的病因病机。同时,也提醒我们在发汗等中医治疗方法的应用上,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损伤正气。

原文: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若更发汗,必吐下不止。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

“发汗后,水药不得入口,为逆”这句话描述的是发汗过度后的一种病理状态。这里的“逆”指的是病情向不利方向发展。发汗本是中医驱邪外出的一种治法,但若发汗不当,如发汗过度,就会损伤人体正气,导致一系列病理变化。

当发汗过度后,人体的津液受到严重损耗,此时若再强行给予水药,脾胃难以运化,反而会增加脾胃负担,甚至引发呕吐等症状,这就是“水药不得入口,为逆”的原因。

若此时再行发汗,更是雪上加霜。因为发汗需要调动人体的阳气和津液,而在发汗过度后,人体的阳气和津液已经处于亏虚状态,再行


本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存书签

相关推荐

人人都能读懂伤寒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