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15)栀子豉汤方(3/5)
展过程中,患者在发病五六天时,若误用了攻下法(如使用大黄等泻下药),导致病邪未解而正气受损,进而出现身热不退、心中结痛等症状。
这里的“身热不去”,指的是发热症状持续不退,表明病邪仍在体内未得到彻底清除。“心中结痛”,则是指心胸部位出现疼痛、不适的症状,这通常与病邪内陷、气机不畅有关。面对这种情况,中医经典方剂栀子豉汤成为首选的治疗方案。
原文: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
在中医经典理论中,对于不同症状表现的患者,往往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剂进行治疗,以达到精准施治的目的。针对“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的描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读:
“若少气者”,指的是患者气息微弱、气短乏力等症状。这通常与正气不足、脾胃气虚有关。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栀子甘草豉汤进行治疗是合适的。栀子甘草豉汤是在栀子豉汤的基础上加入甘草而成。甘草性味甘平,具有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的功效。加入甘草后,既能增强方剂的补气作用,又能调和诸药,使方剂更加平和,适用于气息微弱、气短乏力的患者。
“若呕者”,指的是患者出现呕吐等症状。这通常与胃气不和、胃气上逆有关。在这种情况下,采用栀子生姜豉汤进行治疗是合适的。栀子生姜豉汤是在栀子豉汤的基础上加入生姜而成。生姜性味辛温,具有温中止呕、解表散寒的功效。加入生姜后,既能增强方剂的和胃止呕作用,又能帮助发散体内的寒气,适用于呕吐等症状的患者。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栀子甘草豉汤和栀子生姜豉汤都是在栀子豉汤的基础上进行加减变化而来的,但它们的适应症和用药原理是有所不同的。
栀子豉汤方
原文:栀子十四个(擘)香豉(绵裹,四合)
“栀子十四个(擘)”,“栀子”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的功效。而“十四个”则是指方剂的用量,这里的“擘”是中药炮制的一种方法,指的是将药材用手掰开或砸碎,以便于煎煮时有效成分的析出。栀子擘开后,其内部的有效成分能更充分地溶解于水中,从而提高药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