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3章 盛会前夕的和弦与杂音(1/3)
曼谷的旱季带着燥热如期而至,工作室的吊扇在头顶发出恼人的嗡鸣,叶凌盯着桌上的东南亚音乐治疗盛会策划案,眉头越皱越紧。距离盛会开幕只剩一个月,可资金缺口像道鸿沟横在眼前——国际协会的拨款迟迟未到,而马来西亚、越南等国的合作方不断发来场地升级的需求。
“叶老师,刚接到消息,之前谈好的赞助方突然撤资了。”小李推了推滑到鼻尖的眼镜,声音里带着焦虑,“他们说更看好‘科技感更强’的项目。”
李洁啪地合上笔记本:“又是那个什么‘未来旋律’机构搞的鬼吧?他们最近在东南亚疯狂砸钱,到处挖我们的合作方。”她口中的“未来旋律”,正是此前在泰国试图抹黑他们的资本机构,如今带着雄厚资金卷土重来,主打“智能音乐治疗舱”概念,在多国掀起不小的波澜。
叶凌揉了揉太阳穴,目光落在策划案上孩子们手绘的舞台设计图上。阿泰用蜡笔勾勒的竹筒鼓被画得比人还大,旁边歪歪扭扭写着:“想让外国小朋友也听听我的鼓”。他突然站起身,抓起车钥匙:“走,去班兰村。有时候答案不在会议室里。”
班兰村的稻田在阳光下泛着金浪,叶凌下车时,正看见阿明蹲在田埂上,用树枝在泥土里画音符。自从参加过国际交流,这孩子开始主动记录生活中的生音——青蛙的鼓噪、风车的转动、甚至米粒入仓的簌簌声,都被他转化成独特的节奏符号。
“叶老师!”阿明看见他们,眼睛亮得像星星,抓起脚边的棕榈叶琴跑过来,“我新学了首收割歌,要弹给你听!”琴弦拨动间,混杂着泥土气息的旋律扑面而来,叶凌突然意识到,这才是他们要守护的“灵魂之声”。
当晚,团队在班兰村的祠堂里开了场特殊的会议。烛火摇曳中,来自泰国、马来西亚、越南的草根音乐治疗师围坐成圈,有人抱着自制的水琴,有人用芭蕉叶扇风。越南姑娘阮氏荷举起手机,展示她用废旧轮胎制作的鼓:“我们没钱买设备,但孩子们用这个敲出了心跳的节奏。”
“为什么非要跟资本比设备?”卡洛斯突然开口,拨弄着吉他弦,“他们有他们的科技,我们有我们的土地。”他掏出一张皱巴巴的纸,上面是他连夜写的盛会策划新方案——取消